河北曲周被征土地遭质疑 政府强行给补偿款【5】--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河北曲周被征土地遭质疑 政府强行给补偿款【5】

2013年06月25日16: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失地的迷茫感

  滏南庄村民称之为“分地”的联产承包生产方式始于1990年代,此前一直保持着生产队“记工分”的耕作模式。20余年来,滏南庄的人口几乎翻了一倍。这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落,在此次征地前,全村每人平均只有8分地。

  “我父亲是农民,爷爷也是农民,过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曾经在小时候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也应该是我长大后的生活。”今年28岁的李书良说,但随着逐渐长大,他发现上学读书是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在滏南庄这个40岁以上人群平均只有小学文化的村子里,李书良是难得的大学生,毕业后在石家庄给企业跑营销业务。

  “这次回来本来是结婚成家的,但是正好碰上征地,结果回来就没走成。”李书良说,在这轮征地中,自己家3亩粮食地和1亩已经结出果实的葡萄架全部被铲倒,年事已高的父母从此失去了他们赖以养老的土地。

  李书良需要直面的问题是:失去土地的父母如何养老?尚未达到“事业有成”的他无力支付在石家庄安家的房价,“我不可能让我父母在这个岁数还出去打工啊!”李书良说。他的父亲嘟囔了一句:“不种地,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村民李新安是少数主动签字同意征地的村民之一,他2012年12月就签字同意转让自己的4亩半地,同时拿到了17万元的征地补偿款。但摆在年近五十的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外出打工。

  李新安一辈子没有打过工,也不知道去哪找工作,在曲周县城里碰壁一圈无果,李新安又回到了滏南庄村。他说自己很后悔,不该同意签字出让土地,弄得现在全家人生计无着。拿着17万元的补偿款,李新安却做出了一个让村里人诧异的举动,他开始翻新自家的房子,在院子里盖起一栋二层小楼。面对这笔近10万元的开销,李新安说有个大房子能让儿子以后娶媳妇,自己才能安心点。至于全家人以后的生计,他心中依然一片茫然。

  不同于李新安,几乎所有失地村民都没有动过这笔征地补偿款。他们认为这笔钱买的是自己的“后半辈子”,可同时他们又不知道这笔钱能够干什么。

  43岁的席付山只有小学文化,他家79000元的征地补偿款仍然“趴在账上”,他也不知道这笔钱该怎么用。此次征地并没有将他所有土地全部征收,留在他手中的还有2.2亩土地,他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务工还是务农。

  席付山夫妇之前一直种植2亩蔬菜大棚,其余的土地种麦子。由于种植大棚蔬菜劳动量很大,2亩已经是夫妇俩能够负担的极限了。如果在剩下的2.2亩地上继续种大棚蔬菜,那么每年收益在负担上大学的女儿以外,都不够夫妻俩糊口。若是自己外出务工,妻子只能将土地改种粮食,务工能否有比务农还多的收入,对于他来说完全是个未知数。

  “我这个岁数了,没读过什么书,没有手艺,现在再让我从头开始学,我已经学不来了。” 席付山说。(北青网房产 北京青年报倪家宁)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