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黄城根”难回“皇城根”(图)【4】--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一字千金:“黄城根”难回“皇城根”(图)【4】

2013年06月24日08:07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茶馆用了“皇城根” 摄影/本报记者 贾婷

茶馆用了“皇城根” 贾婷 摄影

  源起

  政协委员提案规划委牵头

  2006年6月13日,北京市规划委开始对“黄城根”区域恢复历史名称进行公示。市规划委称,此次举措源于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一份委员提案。

  “是我提交的。”当年提交此份提案的政协委员,是北京市政协的第十届委员陈慧。时隔7年,她仍然记得当时提案的过程。

  陈慧对记者说,此项提案是她代表九三学社提交的,是当年多人商议的结果。他们当时认为,在皇城根一代,“黄”、“皇”二字一直处于混淆使用的状态。作为一个历史地点,“‘黄城根’地区的数个名字印证了历史的变迁”,应该“正本清源,统一使用‘皇城’这一地名,将‘黄城根’恢复‘皇城根’历史名称”。

  市规划委表示,“黄城根”地名更改一事,他们负责的工作是牵头组织。由于当时有关部门拟同意提案意见,于是市规划委对四条道路的改名方案进行了六天的公示。

  香港《大公报》最先注意到了地名更改一事“黄了”。2010年12月,《大公报》发表文章《“黄城根”还是“皇城根”》,提到“不知何种原因,至今那些路牌、门牌、标牌仍然没有改正过来。”

  陈慧说,当时市规划委给了她回执,上面的大致内容是对此事没能进行下去的解释。由于年代久远,她已经忘了当时市规划委回执的具体内容,但“看了内容后,我能理解他们”。最后她将此回执寄给了九三学社。

  链接

  “黄城根”改于民国年间

  “皇城根”地名历史可追溯至元大都时期。元大都时期的皇城称为“萧墙”,对皇宫起着护卫作用,利于皇城与民间的防卫分隔,供士兵巡护。

  从元代起,北京城以三道城墙围出了紫禁城、皇城和外城三个部分。最里面的部分是紫禁城,即如今的故宫;最外面的是外城,即如今的二环路,中间则为皇城。

  最内侧的紫禁城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最外侧的城墙,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其位置即在二环路上。内城和外城之间皇城的城墙,于20世纪初被拆除以后,至今不知其具体位置所在。2000年,王府井大街二期工程施工中,明朝东皇城墙的多处遗址被发现,现在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就是在此基础上修建而来的。

  明清时期,北京皇城的四个城门分别是南边的天安门、北边的地安门、东边的东安门和西边的西安门。皇城正面为天街御道,即长安街;东西两侧和北侧的街道分别称为东皇城根、西皇城根和北皇城根。

  与皇城根有关的街道共四条,即“东皇城根北街”、“东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和“西皇城根南街”。

  其中“东皇城根”即“东黄城根北街”和“东黄城根南街”,明朝时称为“火道半边街”,清朝时称“东安门外北夹道”,民国时则普遍称为“东皇城根”。

  而“西皇城根”包括的“西黄城根北街”和“西黄城根南街”在明朝时名字是“皇墙西大街”,清朝时被叫做“皇城西城根”。

  1911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皇城根”地名便被改为“黄城根”。至今,北京的皇城根一代,四条路的路牌均写的是“黄城根”。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