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再出发 爱拍大场面缘于“伯克利”情结?--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张艺谋再出发 爱拍大场面缘于“伯克利”情结?

2013年05月30日16:1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手机看新闻

张艺谋

张艺谋

  张艺谋是我最欣赏的国内导演之一。

  在新世纪的语境里,说这话无异于砸烂自己作为影评人的饭碗(至少是公信力)。若干年前,我也曾冒着影迷板砖的枪林弹雨,充分肯定《英雄》的艺术成就。

  但,从《十面埋伏》的迹象表明,张导正陶醉在形式美感中不能自拔,甚至会将此进行到底。所谓“形式美感”,包括我们俗称的“大场面”,即英文的spectacle是也。这是大型商业电影的主要元素,也是电影公司大把撒银子的地方。

  自从新中国的电影市场以十部进口大片的方式向好莱坞微微开启大门后,几乎所有人都把好莱坞的优势归纳为大场面以及制造大场面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这无疑催生了中国的国产大片,而张导的作品既是先锋又是巅峰,《英雄》曾多年占据中国电影票房之冠。

  不过,豪华大场面不是《英雄》发明的。仔细想想,我们的娱乐节目中并不缺大场面,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从人员的数量、舞美的奢华等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唯一欠缺的是创意。也许奥斯卡的舞美更胜一筹,但奥斯卡不可能使出一首歌分给十个明星那样的挥金如土大手笔,而9·11等活动的义演虽然可以让一线巨星变成临时电话接线员,但舞美非常简洁,毫无奢侈感。在红色经典年代,大型歌舞史诗片《东方红》也是大场面、大阵容的典范,台上演员多达三千人,完全是全国共演一台戏的“集体”之作。

  我们大多数人欣赏的《东方红》是电影版,但它最初是一场“文革”前夕(1964年)成形的舞台演出,那三千人需要同一个晚上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想必后勤工作之繁复如同调遣千军万马。对于大场面的热衷,不限于用胶卷捕捉影像的影人,还包括实地一呼百诺的舞台或其他实况演出的指挥。张艺谋导演在拍摄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后,也不时涉足舞台艺术,包括意大利歌剧《图兰多》、大型实景表演《印象》系列,还有就是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