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素昧平生的精神前辈
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国家、什么体制,都有一种求大的心态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美学体现。一般认为,我国的大型文艺晚会及广场活动是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工农兵轮番上场,在一种定式的庄严和虚假的喜庆中表达集体主义的力量。还有两种形式或内涵稍有不同的“流派”,一种是第三帝国的齐步政治秀,在瑞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中表现得无以复加;另一种是早期好莱坞所代表的美国流派,在二三十年代的米高梅歌舞片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你可能不以为然:现在的电影肯定比当年的豪华百倍。其实不然,现在的电影技术的确是当年无法相比的,但论人海战术,现在的大阵容简直是小儿科。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启用的群众演员数量,现在唯有用电脑才能复制。(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拍摄军事题材也能达到这种规模。)但真正靠人体堆出豪华的,集大成者名叫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1895—1976)。你可能在美国百大电影导演的名单上找不到这位老兄的名字,但你若看过他导演的歌舞场面,你一定会惊叹:他可能是我们春晚甚至奥运开闭幕式的精神前辈,他所呈现的画面,早就把我们潜意识中也许曾掠过的创意宏大又精巧地呈现出来了。
伯克利在纽约百老汇起家,因编排舞蹈受瞩目,后被邀请到米高梅制片公司,先是为别人编舞,后来升任为歌舞片导演。他编排的舞蹈,用人体(通常是女性)搭出各种精美无比的造型,如花朵、拉链等等,而且他是第一个用俯拍镜头捕捉这种人体造型的影人,以此取得了万花筒般的多彩画面。虽然他的代表作均为黑白片,今天看来依然叹为观止,跟我们常见的运动会团体操相比,规模虽然缩小了,但想象力却远高一筹。(已经出版的伯克利套装包括《脚灯游行》、《1933版掘金者》、《夫人》、《1935版掘金者》、《42街》五部影片。“掘金者”是上世纪初美国某些城市女性的统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傍大款的人”。)
无论是团体操、大型歌舞、军事操练,目的都是将大批的个人一统化,从而产生肢体动作完全一致的效果。进行这类表演时,最大的失误就是动作不齐,有人节奏错了、手脚乱了,再外行的观众都可以一眼看出来;反之,最大的满足感来源于动作的整齐,若整齐到如同电脑复制一般,那便是最高境界。表演者不需要有内心感受,更不能即兴发挥。(当然,当镜头聚焦在其中一人时,那人必须展现恰当的表情。但那其实是镜头在用个人性来调剂集体性,是镜头在闹个人主义。)伯克利代表的好莱坞早年大歌舞跟欧洲那些“流派”都是以牺牲个性、追求整体效果为目的,所不同的是,欧洲派主要展现力量,而好莱坞则炫耀美感。力的展示是为了某种荣耀,而美的表现更多是一种梦想。正如伯克利所说:“在经济大萧条、饥饿和战乱年代,我想让观众暂时忘却现实中的苦难,快乐陶醉一两个钟头。”而他的手段就是那些美轮美奂的群体画面。
在军事化的队列和人数众多的舞蹈表演之间,是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可能是军事指挥和乐队指挥的区别。前者指挥的是军人,服从是天职;后者则是音乐家,他们不能乱了节奏和音符,但他们需要情感的投入。但两者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信不信,伯克利这位雄踞美国舞台和银幕的编舞大师,从来没有受过任何舞蹈训练,但他从小就上了军校,并曾指挥大型军事操练。在我国,军队系统的舞蹈团和舞蹈家往往能取得卓越的成绩。是否值得深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