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再出发 爱拍大场面缘于“伯克利”情结?【3】--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张艺谋再出发 爱拍大场面缘于“伯克利”情结?【3】

2013年05月30日16:1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手机看新闻

  将人“物化”的大场面

  张艺谋导演充分展示这种军事舞蹈美学,应该是在《英雄》中。那种群众演员扮演古代军人的队列,伴随着“大风”的吼叫,如同临潼的兵马俑,有气势但没有精神,因为精神控制在掌控他们的秦王或导演那里。无论做什么表情,那些群众演员都是机械的,当然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表演能力很有限。但假设其中有人很会演戏,那也不行,因为那样会抢戏,使得整个集体失去平衡,所以,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完全不会演戏和演得很出彩之间寻找一个点,而这个点通常就是做一个导演规定的表情,但因为他们能力有限,这个表情往往不如脸谱来得生动。

  但我还是肯定《英雄》的艺术性,因为该片有主题、有内涵(尽管它的思想内涵很可能是你不能认同的),因此它的形式最终是服务内容的。而到了《十面埋伏》,就纯粹是玩形式、玩美感了。

  其实,张导显示这种倾向远早于此片。在90年代中后期的舞台歌剧《图兰多》中,服装和舞美便成为主打的卖点,而这些元素虽然具有“历史真实”、“巧夺天工”等美名,但对于表现戏剧内容或诠释剧中人物基本不相干。通俗地说,是一场游离于主题的服装秀。他近年来在全国风景地的实景剧,舞台更为广阔,造型更多样,但性质似乎没变,依然是着重“视觉冲击力”。

  张导是摄影出身,擅长视觉构思,玩色彩堪称一绝。但缺乏“人”的视觉效果究竟是游戏还是艺术,或者说是匠品还是艺术品?这里说的“人”是指“人性”的“人”。不错,那些作品的视野中、画面里挤满了人,但那是被物化的人,跟用电脑将一个人变成一千人同时蠕动跳跃没什么两样。反过来,《菊豆》也玩色彩、玩视觉,比如大匹红布从晒晾的竹竿上滑落下来,那本来是“物”,但却是在表现人的欲望以及欲望的满足。那种视觉的炫耀在我看来是高明的,因为它们最终是为表现人性服务的。而《印象》系列从构图看,人只是组合成景的一个活动道具而已,跟伯克利的创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不清楚北京电影学院是否介绍伯克利的作品,或者张导是否看过他的影片,但这种渊源我猜不是直接的,而是社会心理层面的某些对应所造成的。跟《东方红》的传统相比,张的进步在于从僵硬的“力”演进到自然的“美”,但相比他自己的“红色三部曲”,应该说是一种倒退。

  诚然,这些《印象》表演都是旅游宣传的产物,本身并不承载艺术的重担;况且,游客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各异,宣传者只能寻找最低的共同点。从这个意义上,它们相当于拉斯维加斯的驻场演出,以年复一年娱乐一批又一批外地观众为己任。所不同的是,赌城的表演靠舞台特技,而我们的则采用人海战术。人海可以淹没不称职的表演、感情的匮乏、状态的不佳等,传递一种以几何图形为特色的视觉美;而指挥人海则可以满足一种君临天下的威严,是征服欲最外露(也可能是最没有实际意义)的表现。如果一位君王看中哪位士卒,他首先会把那人从队列中叫出来,不管是升为将军还是推出去斩首,那是因为那人展现了某种讨人喜爱或令人厌恶的特性,那时,他就不再是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刀、大画面中的一块小色斑、大场面中的默默一员,他就具备了个性,如同《秦俑》中张导自己扮演的角色,从泥土和沉默中挣脱了出来。(文/周黎明)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