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当日参观人数超万人次。新华社发(薛玉斌 摄)
关注汶川灾后五年重建
今天是汶川地震5周年纪念日,第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从1周年、3周年到5周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汶川地震终究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无论这场灾难过去多久,依然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再度回望。
连日来,四川省内多所高校院所举办学术会议,以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总结防灾减灾、灾后振兴的经验教训。在应邀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眼中,回望五年前那场举国情牵的地震,苦痛与悲凉中,更让我们成长、自强——防灾减灾的科学手段、抗震救灾的科学应对、灾后重建的科学规划、灾后振兴的科学发展,为我们今后应对重大灾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科学防灾:工程技术最有效、最现实
5月10日至11日,在西南交大举行的第七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台湾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以“防震减灾的经验、技术与发展方向”展开研讨。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崔建友表示,防震减灾以预防为主、预报为辅,主动防御和被动救灾要相结合,同时,要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加强国际技术交流。
5月12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参观者在倾斜19度的地震逃生救援体验楼中感受“地震现场”。新华社发(初阳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提出,要认识到工程技术是防震减灾最有效最现实的手段。“隔震技术的应用是效果最好的抗震办法,尤其在这次芦山地震中表现出色。观测显示,使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其震动仅为传统加固房屋的六分之一。”
周福霖说,目前国内建筑主要采用的三种抗震办法,一种是传统抗震,即加粗柱子、多钢筋,“跟地震硬碰硬”;一种是隔震,就是在房屋下加一层柔软垫,将房屋与地基隔离,属“软抗震”;第三种是减震,就是增加阻力。其中隔震的效果最好,能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4到8倍。与传统的把建筑物死死固定、加厚加粗的抗震方法相比,隔震技术选择了完全相反的方向——通过在房屋下面加一层软垫让建筑物“动”起来。他说,柔软垫由一层橡胶、一层钢板层层叠压而成,全名叫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建造房屋时,将这些支座一个个放置到房屋与地基之间,彼此间留下足够空隙。地震来时,这些支座就会依靠延展和活动空间,把能量隔离、消减掉。周福霖用汶川二小举例,在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汶川二小采用了隔震技术,根据仪器监测,芦山地震发生时,学校房屋的结构震动比地面震动减轻了二分之一;而观测另一栋采用传统方法加固的房屋,其结构震动比地面震动放大了三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