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芦山:彰显科学的力量(图)【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从汶川到芦山:彰显科学的力量(图)【2】

2013年05月13日09:05    来源:科技日报    手机看新闻

  科学救灾: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入快速运行阶段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自2003年非典后建立以来,通过汶川地震的考验和之后5年的完善,已进入一个科学启动和快速运行的阶段。”在5月8日至9日,由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汶川县政府主办的“灾后振兴与国际减灾论坛”上,新成立的“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领军教授王昂生的发言,赢得在场近200名国内外减灾专家的认同。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已在世界上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并引起密切关注。”他说,经过汶川地震的考验和经验总结,在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各级部门、各类组织科学启动应急预案,形成了不同的响应级别,使救灾更加快速科学。

人们在参观“亲历汶川地震”沙盘。新华社发(申吉忠摄)

  “政府部门响应速度更快、力度更强,灾区民众自救和互救能力充分体现,社会稳定应对能力更强,组织更加有序。”王昂生说,在灾后发生的第一时间,人们通过媒体以及自身社会感受,明显感到灾区和周围的广大人民能够沉着应对灾难,社会稳定、秩序井然;在灾害发生后4小时,可以从电视台和网上看到卫星遥感影像,并据此分析受灾情况;在几小时内就明确受灾最重的地区和范围,并派出专业救援队伍,安排重型救援设备;媒体注重第一时间引导人们正确防灾抗灾。“甚至此次芦山地震比汶川更快用上了直升机去侦测灾情和运送物资。这些都比汶川地震时有所进步。”

  而我国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得到了应邀出席论坛的联合国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负责人瓦尔斯特伦的认同,她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她在中国看到了许多的进步,特别是在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以及应灾能力改善等方面。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发生之后表现出了很强的协调能力,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也扮演着核心关键的角色,具有决断力和行动力。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