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攻克医学难题 第三代血泵问世为心衰患者带来福音--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综合报道

航天技术攻克医学难题 第三代血泵问世为心衰患者带来福音

2013年05月13日20:1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杨文彦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杨文彦摄)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 杨文彦)从“神一”到“神八”,航天技术已经运用到了诸多民用领域,例如方便面调料中的干菜叶本来是航天食品中的脱水菜,医院里的重症监护病房是为给宇航员进行健康检测而诞生的。如今,航天技术继续向民用领域拓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简称十八所)工学团队和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简称泰心医院)医学团队合作,已经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可植入的、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简称血泵)——磁液双悬浮血泵。植入该血泵的试验羊“天久”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现已健康存活61天,这标志着第三代血泵的研制上已经填补了国内空白,即将结束我国对终末期心衰治疗无能为力的落后局面。

心室辅助装置是全世界公认的各类终末期心衰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外科专家刘晓程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已日益成为心血管病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是诸多类型心血管疾病殊途同归的终末期表现。目前,全世界约有8000万心衰患者,我国心衰患者也有1600多万。对于终末期心衰,传统治疗转归差,中远期死亡率高,除循环辅助和心脏移植外,迄无其他奏效的疗法。但由于心脏供体匮乏,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大量心脏病人在等待心脏移植中死亡。终末期心衰的治疗和护理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已成为全球性社会医疗卫生难题。

心室辅助装置是全世界公认的各类终末期心衰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从第一代气动血泵、第二代轴流血泵发展到今天的第三代悬浮血泵,经历了几代科学家艰辛的研究历程。

1966年美国DeBakey医生为一例心脏手术后低心排患者植入了气动血泵,该患者心衰得到纠正,康复出院,成为世界上首例应用心室辅助装置救治成功的病例。

第一代血泵是仿照人类心脏搏动研制的搏动泵,采用气动或电动挤压来推动血液流动。由于血泵的体积大,无法植入体内,使大部分血泵只能置于体外进行短期心室辅助。其不仅感染发生率高、易损坏、易形成血栓和溶血较严重,而且动力系统庞大,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因此无法推广。

第二代血泵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靠安装在机械轴承上的叶片旋转,推动血液前向流动,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到本世纪初逐渐完善,具有体积小、流量大的优点。但此类血泵机械轴承易磨损使其耐久性降低,且血栓的发生率也较高。高速旋转的叶轮对血液的破坏也较重。诸多缺陷也使其难以推广。

第三代血泵以转子悬浮为技术特征,以非接触方式旋转推动血液,因此降低了能耗,延长了寿命。1992年日本Akamatsu医生开始采用磁悬浮技术研发第三代医用人工血泵。1996年美国Allaire医生报道采用磁悬浮技术研制离心血泵。近年来,磁悬浮血泵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第三代血泵在性能上大大优于前两代产品。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较大的进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在罗征祥教授和叶椿秀教授主持下,1990年开始研制第一代气动隔膜泵—罗叶式泵。到目前为止,已短期应用于近10例重症心衰患者。江苏理工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一直致力于第二代血泵的研发,但未见临床应用报道。

近年来,某公司与北京安贞医院合作,研制出第三代有源磁悬浮离心血泵,使实验动物存活了38天。

我国心室辅助装置研究虽经几代人的努力,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至今尚无商品化的国产心脏辅助装置供临床应用。国外虽有商品化的心室辅助装置,但一套装置价格高达50-100万元人民币,令国内病人望“泵”兴叹。因此,研制出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第三代国产心室辅助装置成为当务之急。

分享到:
(责编:唐述权、肖红)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