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旃谈第七批“国保”:担忧大于喜悦--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郭旃谈第七批“国保”:担忧大于喜悦

2013年05月12日11:07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谈第七批“国保”:担忧大于喜悦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廖翊)1943处!国务院日前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国保’单位,体现了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但从保护角度讲,我的担忧大于喜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

  活态遗产的保护是新课题

  记者:郭旃先生,第七批“国保”首次将长春一汽早期建筑,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武汉长江大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等工业遗产、文化景观、乡村遗产列入,您怎么看?

  郭旃:应该说,这体现了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拓展,体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与世界的对接,令人欣喜。

  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保护历史实物、实证。文化遗产组成是方方面面的,不只是帝王将相、宫廷古建、宗教寺院等,和我们每个时代生活相关的东西也要关注和保护。比如大运河,以及这次列入“国保”的云南哈尼梯田。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是活态的,延续在我们当代生活中,必须保护,让后人回顾历史不只是看电影、看照片,还可以看到实物。这种活态遗产的保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担忧真文物变假古董

  记者:我们了解,这次申报到最后列入“国保”单位的数量,都大大超出历届。

  郭旃:是的。对此,我的担忧大于喜悦。因为文化遗产存在的最重要前提和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必须是历史的原物。如果只注重申报带来的经济效益,申报成功不遵守以最少干预的理念维护文物真实性原则,结果堪虞。

  记者:您的担忧有依据吗?

  郭旃:当然有。比如,近年,有位文物维修专家基于维护文物真实性原则,在修复当地一个著名古建时,既做到了排除险情,又做到了修旧如旧,达到了古建修复最高境界。但是,却遭到当地领导斥责:“修了这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修了跟没修一样!”还有一个省,一年之内将同一时代的30多个古塔全修了个遍。

  这些年,有外国同行感叹:中国祖先留下的东西多么珍贵,有些地方随意用现代手法把它改变了,真正的价值给丧失了,多可惜呀。

  过去遗产保护缺钱,现在,在一些地方,钱却成为遗产保护的灾难。把看似古旧的真文物修成了非常光鲜的假古董。人才队伍跟不上,文物保护、维修理念跟不上,相应的技术方法跟不上——这是我最大的担忧。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