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人流无度开放终将破坏文物
记者:面对不断暴增的游客,我们的“国保”应该如何加强保护利用?
郭旃:这是我的另一个担忧。几乎所有的“国保”单位、世界遗产地都是旅游热点。这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好事,一是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二是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将增加保护的实力。但是,如果一个“国保”单位不顾合理容量,超负荷开发利用,必将加快它的衰亡。一旦毁坏,永难恢复!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开放给我们很大启示。意大利有关方面仅仅为纠正倾斜的40公分,整整花了十几年时间,动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力量。修好后,严格控制流量,半小时只能上去30个人。若是蜂拥而上,肯定又将面临灭顶之灾。
日本、西班牙一些非常珍贵的考古遗址,一年就开放短短几天,每次接纳很少的游客,都是提前预约。什么叫平等?平等就体现在先来后到和程序上。如果今天的“国保”单位、世界遗产地对所有游客都平等开放的话,以后的游客有的看吗?对后人平等吗?
故宫再大,总是有容量的。如果不限制人流,无限度开放下去,肯定对古建筑造成影响。任何”国保“单位都是如此。
古建应“带病延年”而不是“返老还童”
记者: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您认为,国际上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郭旃: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意味着这个公约的理念,做法等,和我国的利益一致。这个公约是国际共识,也包含了我们中国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公约》强调的遗产真实性原则,如果缺失了这点,它就不成其为遗产,必须遵循。
我们非常怀念和敬仰梁思成先生,这是一位真正融汇古今中外、和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接轨的大师。他很早就提出,维修古建筑是让它祛病延年,带病延年,而不是返老还童。多么了不起!
记者:面对“国保”单位、世界遗产地暴增的游客以及给遗产带来的影响,您有何建言?
郭旃:当务之急还是要建立、完善管理保护的理念和体系。文化遗产属于全民,“国保”单位是代表全民管理共同遗产。面对与日俱增的旅游者,应该对参观容量做科学测算和民主讨论,充分酝酿,讨论合理容量,考虑旅游者的舒适度和参观品质。在遗产保护上,“世遗”的做法值得借鉴,就是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监测机制,严格监控世界遗产地,基本是不允许本体发生改变。这种监测机制,有效防范了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