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
做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践行者
据中国民航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共有27个省(区、市)的51个城市先后提出54个临空经济区的规划与设想,涉及51个机场。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长沙,竞争如群雄逐鹿。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批之后,国内反响强烈。很多人都感到诧异: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什么落户河南?
有专家评论,这是河南观念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探索跨越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对河南1亿人民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长期坚韧追求的回馈。
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期,河南的领航人,都是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践行者。他们尊重规律,所以能顺应潮流;他们审时度势,所以能抓住机遇;他们视野开阔,所以能拥抱世界。
当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率先崛起,河南却长期在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不是东西”的尴尬中徘徊。如何对外开放,成了困扰河南发展的最大难题。
寻找跨越发展的路径,打一场对外开放的中原突围,成为河南历任领导人的不懈追求。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他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河南。
华夏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便利,是河南最大的优势。而交通方式的变化,始终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和企业家的选择,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区域城市的兴衰。
一个重大决策延续至今:河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弱,只能增强。
从高速公路进入郑州机场,收费站上面“中州第一门”五个大字耀眼夺目。这是1997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时挥毫书写。在他主政期间,全力推进河南高速公路建设。
新世纪初,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提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把对外开放的通道全部打开。在他离开河南之前,着力推动的最后一件事是与铁道部签订了修建高速铁路的合作协议。他那时的一段话至今仍让河南人印象深刻:“高速铁路一定要上马,即使我们自己投资也要修。”
20年努力,河南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米字形”高速铁路框架雏形已显。河南的领导人又开始谋划航空港的未来。
与号称全国铁路心脏、公路枢纽的陆路交通相比,航空运输已成为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最大的短板。“河南是航空高品质俱乐部的‘后来者’或者叫‘插班生’。”专家们这样定位我省航空运输的现状,“但补上短板,就有可能成为发展的制高点”。
2007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主持启动了民航优先的发展战略,并列为“一号工程”。随着卢展工、郭庚茂入豫履新,郑州航空港建设开始全力推进。
这一切,犹如宏伟壮观的接力赛,借助着思想解放的大潮,使郑州航空港动力澎湃,振翅待飞。
这一切,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诞生的每一个节点上,都镌刻着解放思想、尊重规律、顺应潮流、抢抓机遇的烙印。
在网络上点击“航空经济”四个字,几乎弹出的每个词条都与郑州有关。这标志着在航空经济引发的新经济形态竞争中,我省以先行者的姿态抢占了制高点。
“当郑州航空港按7000万客流量设计时,外界确实有很多质疑声。”省政协副主席、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说。但经过缜密论证,规划者认为2035年之前就能实现目标。“看不到这样的前景,我们就可能判断失误,失去发展的良机。”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正当我省稳步推进航空港建设时,一个重大的机遇开始出现。
2011年4月初,全国民航规划工作会议提出,拟在中西部地区选择一个机场培育成国内大型航空枢纽,承担京上广三大门户机场的部分中转功能。令人惊喜的是,当时推介的就是郑州。
紧接着,4月底,国家发改委召开国际航空枢纽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会,通过分析经停率、中转率、绕航率,与会专家一致认同:郑州机场具备了国内大型航空枢纽的雏形。
消息传来,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立即指示,“把航空枢纽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时任省长的郭庚茂果断研判,要求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务求成功”。
登高才能望远。为了抢抓机遇,郑州航空港始终追求先人一步——
2011年11月,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这是国内少有的围绕机场建设的综合保税区。
2012年9月,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启动,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利用综合保税监管场所进行试点的城市。
这两个重大项目的启动,使郑州机场在全国处于理念领先的地位,加速了郑州航空港从“纸上蓝图”变成“现实样板”的进程。
“郑州发展史上有过两次重大机遇。一次是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另一次就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说,“面临这么好的机遇,郑州要拿出不要命的劲头去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