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采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它(H7N9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比较易感,我们还要进行一些研究。
解说:
虽然对于新型病毒的研究还在进行,但防控措施却不能等待最终的结果,例如北京卫生和疾控部门就采取主动筛查的策略,发现了一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携带者。昨天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冯子健表示,这种防控措施值得鼓励,但在全国层面上将不会改变现有的防控策略。
冯子健:
对于一些地方开展主动监测的方式可能很难作为全国性的要求部署。但地方要是做一些这样的工作,我想从我个人角度,我觉得还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我们毕竟对这个病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做一些这样的调查或者是研究性的工作,可能对我们认识这个疾病的特征还是有帮助的。
解说:
正是鉴于认识有限,我国已经邀请世卫组织派国际专家团队来中国,与中国专家一道对H7N9禽流感进行调查和评估。
世卫组织发言人格伦?托马斯:
我们警惕地关注着病毒和病情的发展。
白岩松:
人们在担心H7N9禽流感它传染的速度在加快,而且似乎变得更加危险。这一种担心似乎有相应的数据来做支持。来,我们看一下这样相应的数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确定病例,从第1例一直到第43例用了多少天呢?用了13天。但是从第44例一直到今天87例一共只用了6天。那大家就会担心了,为什么头43个病例用了13天,而接下来44个病例才用了6天?所以这种担心在增长。在这一系列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是说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吗?但是这种病例的增长似乎呈现出某种人与人传染这样一种裂变的速度,基数少的时候它传染增长的人数慢,但达到了一定的人数之后,它的速度就开始快速的增长,这一切都有道理吗?这种担心该存在吗?马上要连线的是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维中,杨主任您好。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维中:
岩松你好。
白岩松:
我相信你听到我反映周围很多人的疑惑和担心,如果要仅仅从确诊病例来说,第1例到第43例用了13天,当然我这里要解释一下,第1例其实2月份就住院了,3月4日就不幸去世了,但是当他确定的时候是3月31日,我们以此为准。从第1例到43例用了13天,第44例到今天87例才用了6天,人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杨维中:
正如刚才你说的一样,其实这个病应该从2月20日开始到现在,这87例的病人已经是这么长的时间了。最近几天报告数是明显增加了,但是最近几天报告的数量不是最近几天发生的病例,而是在之前十几天甚至二十天发生的病例,所以我觉得不应该用最近几天报告的数来说最近几天增长的非常迅速。
白岩松:
我明白了,这个确诊病例是在这几天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它发病还是要退回到之前去。
杨维中:
对,因为人们看病,他从生病到看病有一个时间,看病以后怀疑是这个病,再加以检测确认又有几天的时间。这么回过去应该说是过去很多天的病人到最近这几天来集中报告的。
白岩松:
也许这背后是否有这样的因素,现在确诊的速度更快了,在确诊这个病方面的手段比过去更强了,因此导致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这几天新发的病例增多了似的。
杨维中:
对,有一个是确诊的速度快了。另外一个,过去一些被怀疑的病可能大家都知道有这个病以后,就开始加强用H7N9的检测方法来进行检测,所以会在这一段时间有一个集中的报告。
白岩松:
那杨主任,人们还会有新的这种担心,原来一直觉得停留在长江流域这一带,但是突然看到了,河南也有了,尤其北京也有了,是否随着季节的变化,H7N9禽流感有北移的趋势?
杨维中:
我个人认为,随着季节的变化,也就是说温度在开始上升,不应该说它这个病会越来越严重了。禽流感或者是流感的病毒它是喜欢冷的气温,它是怕热。我觉得不应该从北京或者说河南的个案上,就认为这个病毒就北上了。
白岩松:
杨主任,人们还会有另外一直这是潜在的担心,虽然我们相关的专家不断在解读,就是到底是否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因为在我们掌握的这种数据当中,87例里头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说没跟禽接触过啊。
杨维中:
我觉得从目前的87例我们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大多数的在60%以上的病例是有明确的禽的接触或者是到有活禽交易的市场上去,有过这样访问的一个历史。所以应该说大多数是有禽的接触史或者有禽的暴露。当然还有一部分,应该说除了他们是没有办法来准确的回忆他们是否有过禽的接触、禽的暴露。另外还有一部分,他们一发病的时候,怀疑是这个病以后他们是病重的,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准确的调查。但至于是否人传人,我觉得到目前我们都没有充分的、确切的证据说来说它已经有人传人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