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延迟退休不必过多囿于养老金“双轨制”--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时事观察

讨论延迟退休不必过多囿于养老金“双轨制”

2013年04月11日11:2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延迟退休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

·延迟退休实施的关键在于更全面的政策设计

·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

自数年前延迟退休的动议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特别是2012年6月人社部公开宣称“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以后,论战大有持续发酵之势。

2013年两会期间,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从长远来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具体何时启动、采用哪种办法都未确定,还需更多试点,再慎重研究。”此言一出,再度引发热议。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讲,退休制度改革确是一项需要慎重推进的事业,因为它不仅将对国家劳动保障战略产生深远影响,还将触及每位国民的职业、生活和福利。

统观现有关于延迟退休的观点,尽管出发点或逻辑过程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分为三类:一类基本主张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并采纳延迟退休制度,另一类基本反对延迟退休的提议;第三类则是相对的观点,认为延迟退休是一柄双刃剑。无论持何种立场,人们都是在对延迟退休这件事的利与弊进行权衡比较。以下梳理了正、反观点的主要理由:

态度 支持 质疑
弥补养老金缺口 增加就业的压力
利于更充地分发挥人的价值和能力 增加劳动时长、影响健康和幸福感
用延迟退休来缓解养老问题是国际的通行做法 可能给有资源和关系者提供寻的空间,加大职场的不公平
纠正学历与工作年限倒挂 未充分考虑农村老人、体力劳动者以及一些特殊行业劳动者的承受能力
纠正男女预期寿命与工作年限倒挂 质疑养老金“双轨制”(“多轨制”更确切)
利于解决弹性工作人口的养老保障 医保等其他福利改革跟不上

显然,双方的论据和论证都是有效的,摆出了社会事实的不同方面。但如果要为了更理性地评价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就有必要深入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和制度背景。概言之,中国人口目前大体有以下特征: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人口达到峰值后将逐渐下降;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赡养比快速下降;城市化进程加速,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全社会范围内人口流动性增强。这些特征的政策义涵是: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和年限均会大幅增长。再加上由于历史原因多年的空账运行,因此如果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制,则养老金出现整体缺口将难以避免。

延迟退休提出的社会和政策背景

多年以来制度沿革形成了养老保险多轨制: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唐钧研究员发现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竟然大约有“七轨”: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军人、企业职工、农民、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多轨制造成社会流动的困难和管理困难,长期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仍在探索中,但进展缓慢。

社会保障改革牵涉众多部门,多轨合并统筹不可能一蹴而就;延迟退休尚未完成“顶层设计”,也不会立刻付诸实施。不过,试点工作已经开始。上海市从2010年开始试行“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制度,职工和用人单位协商达成一致,就可最多延长五年退休,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深圳则拟出台地方法规,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并延迟申领养老金。

目前在中央层面,延迟退休政策仍在研究中,现实经验也告诉我们,渐进式变迁是社会政策变迁的常态,在既有制度的方向上的变迁,改革成本小而成功可能大,易产生报酬递增的效应。根据国际比较研究,全球主要福利国家都先后开始被日益加深的老龄化所困扰,纷纷提高了退休年龄,大多数国家无论男女,法定退休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不少国家在65至67岁,甚至有些国家女性法定退休的年龄还高于男性。

分享到:
(责编:干咏昕、段欣毅)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