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份子钱发展公共交通是治理打车难的关键
打车难现象充斥全国,由此造成的出行难题,也让各大城市头疼。出租车调价,严罚拒载等针对出租车行业的政策不断出台,然而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司机都认为这些举措并不能根本缓解打车难,除了出租车公司运营模式被指为打车难的“元凶”之外,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不足也饱受诟病。
在城市拥堵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高额的“份子钱”、难产的油价补贴……“一个小时挣不了30元就赔本”,出租车司机对乘客挑肥拣瘦已成为被逼无奈的现象,甚至专挑早晚班高峰时期交接班,以降低损失。
目前国内出租车市场准入机制固化、行政许可僵化,市场供需极不平衡,出租车公司垄断经营,在牌照数量固化的情况下,通过收取高额“份子钱”牟利,出租车司机成了公司赚钱的工具,乘客利益也成了夹缝中的牺牲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认为,政府必须下定决心推进市场化方向的改革,通过有调控的充分市场竞争带来出租车运营的供需平衡,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提供良善高效的出租运输管理和服务,才能够解决打车难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王月英做过调查,在杭州等大城市,目前公交分担率仅在20%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能够达到70%-80%,像香港甚至能达到90%;出租车在国外是高端交通工具,而国内基本上被当做公共交通来用。这样的比例不够合理。
交通运输部发言人何建中,在日前交通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北京大概是每千人拥有4辆出租车,上海是2.2辆,广州跟上海水平差不多,这是一个数据。第二个是,出租车客运量占整个城市总的客运量比例,北京大概是8.8%,上海是18.2%,广州是13.8%。第三个数字,出租车里程利用率,目前这三个城市大概都在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即千人拥有出租车的数量、出租车在整个城市客运量中所占的份额、出租车里程利用率,北京、上海、广州跟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比较,这三个数字是相近的,而且处在相对饱和的区间内。因此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必须要从其他管理方式上来采取措施。(吕思言)
(来源:中国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