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 题:“舌尖狂欢”,食品消费勿断安全弦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周婷玉 王猛 周琳
胃肠疾病明显增多、“过期”食品蒙混过关……春节前后,餐饮、食品消费量激增,食品安全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一些人在大饱口福之时常常苦了肠胃,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有关部门及专家提醒,节日食品消费更应把好“入口关”,“开胃”更要“保胃”。
节日聚餐:“饭”桌莫成“烦”桌
假羊肉卷、病死猪肉、假洋酒、假名牌饮料……公安部2月3日公布,春节前夕,各地10天内侦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20余起,捣毁制售“黑作坊”等220余个。
春节聚餐活动增多,食物中毒发生几率加大。卫生部1月通报2012年第四季度全国报告食物中毒情况时特别提醒,加强春节期间的食物中毒防控。需警惕的主要中毒因素包括毒蘑菇、河豚毒素、未煮熟四季豆以及细菌性食物等。
根据报道,往年春节期间,胃肠疾病患者比平时要增加约三成,如急性肠胃炎、肠梗阻等,致病因素既包括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也有暴饮暴食的因素。
上海市食药监局食品安全监察处处长沈伟涛提醒,春节餐饮单位要“量力而行”,不要“偷工减料”,以免增加食品安全风险;消费者如遇食品安全问题,要妥善保存消费凭证,以及就诊的相关证据等,以便调查取证。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边振甲表示,春节期间应对城乡接合部、庙会灯会、中型及以上餐馆、年夜饭供餐单位等强化监督检查。
专家表示,尤其应加强庙会等人群聚集场所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的监管;消费者也应注意科学饮食、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