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二:团队精神
罗阳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大学生,班里同学年龄跨度很大,最大的31岁,最小的就是17岁的罗阳。郑彦良老师经常能看见罗阳与同学李兆坚在“争吵”,其实他们是在讨论问题。学问学问,除了“学”就是要“问”。
当时最火的专业是飞机制造,而罗阳学的是研究飞行舱里的生命保障系统。他们班同学没有出太大风头,但学习都有拼命三郎的劲头。从刚刚公开的罗阳所在班的成绩册看,成绩在90分以上的同学占40%以上。
“那是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温暖的班集体。”郑彦良回忆,罗阳所在班的排球队打遍北航无敌手。罗阳并不是主攻手,但对组织比赛非常热衷,经常研究队里的战术,同时忙着张罗越野赛、篮球赛。这对他的能力是一个锻炼。
上世纪80年代初恰逢出国大潮,但这个班是出国最少的,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担任了国防工业的老总、司局级以上干部。
“同学感情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校庆聚会的时候罗阳住了一晚就要走,同学也不挽留,知道军工行业就是这个性质,大家不是吃饭玩乐的关系。但今天,他们全班同学都去沈阳送行了。”郑彦良说。
所以,“我们的本科生我们的研究生,要用最大的努力,维护好班风,维护好团队,这对你们的未来有极大的好处!”郑彦良呼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