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一:坚守
1978级学生是在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中成长的。大学时,即使在除夕晚上,罗阳与班里的学习委员李兆坚都不回家,坚守在教室里复习功课。郑彦良教授说到这儿问了一句,“现在的大年三十还有谁能在教室学习吗”?
罗阳1982年大学一毕业,正赶上国家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裁军,军费减少,军工行业不景气。1990年代军民并举,发展民品,军工的日子不好过,很多人忙着跳槽。但罗阳坚守在601所,一干就是20年!
罗阳当了一把手,为几个重大项目的研发呕心沥血,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坚守着,把巨大的压力全部转化成攻关的动力。
在辽宁舰上8天7夜,罗阳身体不适,也一直在坚守。郑彦良老师分析,歼-15试飞,罗阳的信念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他一直紧绷着神经,直到试飞成功。
郑彦良问,谁能说罗阳后面三个坚守,不是在大学期间第一个坚守的延续和发扬呢?
罗阳班里有30个同学,其中一个叫黄宏的,得了某种传染性的疑难病,住院了。罗阳和他的同学自发组织,两个人一组,一组半天去医院陪护。在进病房之前,为预防传染,每个同学都要吃一片大拇指盖大的白药片。罗阳是最积极的同学之一,一周排了3次班。
郑彦良认为,对黄宏的看护,就是对这些学生如何关爱他人、如何组织协调、如何坚守的一种锻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