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機關報評女貪官:《“同流不合污”也是玷污黨員本色》【2】--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中紀委機關報評女貪官:《“同流不合污”也是玷污黨員本色》【2】

2015年09月12日13:24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字號

接受組織調查時的袁菱。(四川省紀委供圖)
接受組織調查時的袁菱。(四川省紀委供圖)

 附《她卸掉了自己遵規守紀的“剎車裝置”——四川省蓬安縣委原書記袁菱違紀違法案剖析》全文:

2001年7月,34歲的袁菱從西南石油學院選調到四川省西充縣任副縣長。那個時候,她滿懷憧憬,立志要干一番事業,對腐敗分子充滿鄙視。她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因為腐敗,站上法庭的被告席。

2015年7月10日,袁菱泣不成聲。這一天,因受賄罪、濫用職權罪和行賄罪,她被四川省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其受賄贓款4052萬元被依法追繳。

14年彈指一揮間,曾經的廉潔楷模居然沉淪到自己都不敢認的地步。袁菱的懺悔撕心裂肺:“我是怎麼變成了今天這副貪婪金錢到瘋狂而又怪異的丑惡模樣?”

過去與現實的對比讓人唏噓不已。袁菱初入政壇的誓言仿佛猶在耳旁,可她卻已背棄自己、背離組織,成了“被人戳脊梁骨”的腐敗分子。

是什麼讓她初心泯滅,一錯再錯?又是什麼讓她變成了自己曾經最痛恨的人?袁菱案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1 曾誓言“同流不合污”

袁菱的懺悔:(從大學被選調到西充后)我當時聽說有些基層干部不嚴格要求自己,在經濟上容易出腐敗問題,我就暗暗給自己定下了“同流不合污”的行為准則。

案情回顧:袁菱,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人,1988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此后進入西南石油學院任教,2000年任西南石油學院團委書記。2001年進入政壇,歷任西充縣副縣長,西充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07年任蓬安縣委副書記、縣長,2011年任蓬安縣委書記。

2001年是袁菱人生中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她離開工作了13年的大學校園,帶著組織的厚望擔任西充縣副縣長。

新的工作崗位帶來了新的環境,也給袁菱帶來了新的體驗。比如,在大學時,過春節沒有人送“紅包”,到縣裡工作后,送的人多了起來。

對此,袁菱一開始很不適應——收的話怕違反紀律,不收的話怕顯得不近人情,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完全沒有了大學校園的那種簡單、輕鬆的工作感覺”。

幾經糾結,袁菱還是決定“同流不合污”,不開這個口子。起初,她也的確做到了。

南充市一位熟悉袁菱的干部表示,袁菱早年在廉潔自律上非常講究。2002年底的一天晚上,一個干部給她送了1萬元,當時她和老公帶著兒子開車去追,追了幾裡路去退錢。

“當時的我不僅是不敢收錢,而且從內心也是不願意要的。”袁菱說,對於拒絕收錢,退還給別人的錢,她還給自己定了一個“退錢不過夜”的規矩,目的就是不給自己機會去猶豫。

點評

沒有人生來就是腐敗分子,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督,不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好人也會變成壞人。袁菱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初入政壇時對腐敗深惡痛絕,有潔身自好的自覺,如果能堅持下去,未嘗不能干一番事業。可惜的是,她的信念並不堅定,一旦覺得廉潔“吃不開”,就開始瞻前顧后,價值觀隨之“調整”。值得反思的是,這個過程中,隨著她職位的逐漸升高,制度和監督對她的約束力沒有增強,反而逐漸減弱。

“我們選的干部,開始的時候都很優秀,為什麼后來有的卻成了腐敗分子?”辦案人員的疑問再次凸顯出改進制度和加強監督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鄧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袁菱案告訴我們,對於干部,不僅要嚴於初始,更要嚴於過程、貫徹到底,職位越高、權力越大,監督越要嚴格、越要透明,這樣才是對干部真正的愛護。

2 價值觀變成“適者生存、不適者亡”

袁菱的懺悔:(收送“紅包”)我參與其中,或看或做,收收送送,漸漸地忘記了自己暗暗定下的“同流不合污”的行為准則,而踐行著“適者生存、不適者亡”的行為方式。

案情回顧:有一次,袁菱的一名部下來到她辦公室,寒暄幾句后,這名部下拿出一個裝著1000元現金的信封,一邊遞給她一邊說:“本想買點禮物,又不知道買啥。”

袁菱很堅決地把信封推了回去,並且親自塞回這名部下的包裡,兩人都很尷尬。這名部下原本和她走得很近,這次之后,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她。

對此,袁菱耿耿於懷,覺得這件事處理得不好,因為一個“紅包”,失去了一名部下的“信任”,得不償失。

而在縣裡工作一段時間后,她逐漸意識到,逢年過節互送“紅包”似乎是個“平常事”,“好像已經成為工作中的一個內容、一個任務”,大家見怪不怪,不收不送反而顯得另類。

於是,袁菱開始嘗試著“改變”。她對“紅包”不再排斥,或看或做,或收或送,不僅不以為恥,反而漸漸“如魚得水”,膽子也越來越大。

“感覺必須用錢維系、保持、勾兌各方面關系,否則,辛勤工作得不到認可,想進步也沒有人支持,民主推薦也得不到多少票。”袁菱落馬后懺悔說,不管是收還是送,自己都毫無敬畏之心、膽怯之意,在打點各種關系過程中,早就把過去的准則拋到了腦后,而開始踐行起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者亡”的行為方式。

點評

面對一時的壞風氣,是隨波逐流還是獨善其身,是挺身而出還是明哲保身,體現一個黨員的黨性。袁菱在面對這樣的選擇題時,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答卷。從開始的潔身自好,到后來的隨波逐流,從慢慢地習以為常,到逐漸樂在其中,甚至推波助瀾,她一步一步地挖好了自己的墳墓。

袁菱曾自視為“很有自我約束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人”,覺得“自己雖然不算是輛‘寶馬車’、‘奔馳車’,但是有良好‘剎車裝置’的‘普通車’。”然而,從她信念動搖、思想出軌的那一刻起,她就自己親手卸掉了遵規守紀的“剎車裝置”,結果越跑越快、越跑越偏,直至違反黨紀國法,“車毀人亡”。

 

(責編:盛卉、肖紅)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