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1日18:3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一種精神永遠弘揚--
習近平:“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我不是在為已故的人守靈,而是在為活著的人守志!”
哈爾濱,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的東方都市。很難想象,歷史上日偽曾在這裡統治13年。
烈士陵園裡,蒼鬆翠柏間,安葬著抗聯名將陳翰章、汪雅臣等數十位革命烈士。28歲的原野畢業於播音主持專業,擔任講解員6年。喜歡這份工作的她,對記者說:“這些年自發來祭奠先烈的人越來越多。”
一處烈士陵園一處精神高地,無聲地傳遞著力量。
記者一路採訪,一路探尋:自1840年屢戰屢敗的中國究竟靠什麼取得了存亡一戰的勝利?這場改寫民族命運的大轉折又給后人留下了怎樣的財富與啟迪?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一年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
記者一路採訪,一路感嘆!
--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
提起白山黑水間的那段抗戰歲月,91歲的抗聯老戰士李敏不禁熱淚盈眶:“沒有糧食吃,大家就吃草根、吃樹皮、吃皮帶、吃棉襖裡的棉花籽……在抗聯,犧牲比活著容易,但我們得活著,活著打鬼子!”
--這是怎樣的一種氣節?
首抵盧溝橋事變現場,見証台兒庄炮火,匍匐山西青紗帳……今年113歲的《大公報》,在14年抗戰期間因日軍迫近6度遷館,從天津到上海,從漢口到香港,從重慶到桂林,誓言決不在日軍鐵蹄下辦報一天。
最近,大公報人拍攝了一部名為《一份報紙的抗戰》的6集紀錄片,反映那段苦難悲壯又慷慨激昂的歲月,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這是怎樣的一種無畏?
“如果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彈盡糧絕、身陷重圍,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對前來勸降的人說。
這樣的細節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但仍然震撼人心,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不禁感嘆:“今天之所以還能有中國,就是因為有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在最黑暗、最困難、最無助、大多數人萬念俱灰的時候,用自己的靈魂與血性,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
--這是怎樣的一種壯烈?
“誓死不做亡國奴!”
從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抗日將領,到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英雄群體,無數華夏兒女不畏強暴、以身殉國。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曾這樣描述八路軍:“已經成為一種英勇的傳說,這傳說在它萬次戰斗的記錄中,象征著每一個作戰的人都必須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戰斗的品質:忍耐、敏捷、勇敢、指揮的天才、不屈不撓以及--也許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戰勝。”
在勝利日閱兵式上,代表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游擊隊4個群體的英模部隊,將組成10個徒步方隊亮相。
“這些英模方隊的名稱,是對抗戰勝利的更大宣揚和對先輩英雄的最高敬意,也讓新一代官兵更深刻銘記歷史,將這些部隊鑄造的精神傳承下去。”出生在當年82勇士殉國地、聽著英烈故事長大的“劉老庄連”英模部隊方隊副政委王業成說。
--這是怎樣的一種凝聚?
“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膠東地區婦女3個月內捐獻黃金50兩、白銀1.24萬兩﹔海外華僑4年裡的匯款佔軍費開支總數的43%,5年捐獻各種飛機達217架﹔印尼華僑捐的1億多粒防治瘧疾的金雞納霜,夠500萬人服用……不久前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裡的一個個數字,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眾志成城。
從前方到后方,從國內到海外,軍民攜手,前赴后繼,中華民族蘊藏的精神和力量空前爆發。
摧鋒於正銳,挽瀾於極危。中國用四萬萬人的團結向世界昭示,無論侵略者的氣焰有多囂張,結果注定是滅亡的下場!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精神上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精神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氣質和文化品格,它深刻地影響著民族的生存發展。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政治上的勝利,也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而且是精神的勝利。”國防大學劉亞洲上將這樣寫道。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習近平總書記一語中的。
70年彈指一揮,這份不畏強敵、勇於犧牲、將民族與國家利益高高揚起的精神與氣節,連同承載它們的英雄與事跡,已融入民族骨血,重鑄起堅不可摧的民族魂魄。
這力量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在不同時代煥發出不竭的精神偉力……
8月,細雨中的昆明,已收到北師大錄取通知書的湖北姑娘錢乃馨和幾位同學專程來到西南聯大舊址--70多年前,8000多名懷著救國強國夢的中國青年在炮火中堅持學習,他們中間后來產生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以及兩院院士、教授專家……
“就是想來看看,天天拉警報,他們仍樂觀淡定、專心學業,是為什麼?”錢乃馨說,“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精神、一種將國家和民族命運擔當在身的使命感,這是我們治學、為人的方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