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5日08: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拖著沉甸甸的行李箱,27歲的孟凡迪隨人流擠出北京站。身后高高聳起的鐘樓上,時針還未劃過早上7點。3~4月的北京依舊寒冷,但彼時的天空,已經開始有些蒙蒙亮了。
那是9年前,孟凡迪第一次離開東北小縣城,到千裡之外的北京來“學本事”。在這個擁有“祖國心臟”之稱的偌大城市裡,年輕人似乎很容易就站在它的地盤上,卻不見得能很容易地從它這裡,分割出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傳統觀念裡,“有房才有家”。但像時下不少年輕人一樣,買房,並不在孟凡迪的字典裡。這個年輕人想得更多的是:“北京這麼大,我想去闖闖。”
近年來,一二線城市持續高企的房價,讓不少青年“望房興嘆”。與此同時,也有一批年輕人成為“自願不買房”一族。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他們中有人篤信生活除了房子,還有“詩和遠方”﹔有人把買房的錢拿來創業,以換取“更理想的未來”﹔有的人則不願用掉父母一輩子的積蓄換取一套房,“年輕的日子這麼短,我不想人生隻有一種可能性”。
2014年12月24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社會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房價、食品藥品安全、物價、失業、貧富分化是中國排在前五位的主要社會問題。其中,藍皮書調查顯示,面對排在首位的 “房價”問題,更看重個人價值的90后大學畢業生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這個群體還包括了部分“80后”甚至“70后”。
不買房的青春,什麼樣?
夢想從“出租屋”起步
1998年,孟凡迪考上長春的一所專科學校讀藥學。但后來,這個此前甚少接觸電腦的小伙子,卻對動漫設計著了迷。2000年前后,電腦還不是很普及,孟凡迪常常跟著一幫同學去泡網吧。那些通宵隻要10塊錢的夜晚,激發了他對動漫設計的原始熱情。
“國內動漫行業的標杆性人物,都在北上廣,最新最好的技術也都是先從這些地方開始的。”對於北京,孟凡迪一直充滿向往。
然而,這個想法遭到了家裡人的反對。“就你一個人,誰也不認識,跑那麼遠去干嗎?”拗不過父母,大學畢業后,孟凡迪在長春找了份廣告公司的工作。兩年后,辭職自己創業。后來,還交了一個當公務員的女朋友。
如果不出意外,孟凡迪的人生軌跡可能就是——在長春買房、結婚、生子。然而5年來,那個壓在心底的夢始終未滅,時不時跳出來“挑逗”他一下。
“我還是比較向往大城市的。”最終,孟凡迪決定離開。聯系好培訓學校,告別了父母和女友,已經“奔三”的他踏上火車。過去的一切歸零,那張粉紅色巴掌大的火車票,承載著所有重新起步的憧憬。
然而在北京,迎接他的,是一個擠了10個人的群租屋。
那是一間三室沒有廳的民宅,幾張床橫七豎八地擺開,其他設施則一應簡陋。“感覺像是回到了大學時代。”孟凡迪說。
他和另外3個人住進了其中一間,每個月繳納300元床位費。“當然不能跟在長春的時候比。”來之前,孟凡迪就做好了心理准備,“肯定是要吃些苦的,但隻要能學到東西,也值了。”
於是,在這個出租屋裡,孟凡迪的夢想開始落地。也是在這裡,記錄了他初到北京時的全部故事,和他漸行漸遠的愛情。
“像是一塊干涸的海綿遇到了水。”孟這樣形容北京帶給他的一切。培訓學校講授的內容、無處不在的文化氛圍,都深深吸引著他不斷去汲取。“那股認真勁兒,一點都不像是一個已經脫離了校園5年的人。”現在回想起來,孟凡迪還常常被那時“拼命的自己”所打動。
然而同樣被吸干的,還有他過去幾年的積蓄。一年下來,學費加上日常開銷,已經花去了快10萬——那筆錢,本來可以用作長春買房的部分首付。2006年年底,孟凡迪結束學習,此時的他,幾乎身無分文。
幸運的是,因為成績優異,培訓學校所屬的設計公司向他伸出橄欖枝。在當時,這個公司已經是業內知名企業。然而,在長春有一份穩定工作的女朋友,卻不願來北京發展。這段感情徹底畫上了句號。
“后悔嗎?”面對這樣的提問,他說,新工作沒有留給他太多時間難過。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孟凡迪所有的時間,瞬間被各種項目填滿。
盡管已經從培訓學校的學員變為公司職員,但孟凡迪沒有離開那個出租屋。每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不足以讓他在北京扎根,哪怕這個根,可能只是換一個稍大一點的房間。
“如果買了房,有了貸款壓力,很多機會可能就不敢去抓了”
和孟凡迪一樣,高陽的夢想也始於出租屋。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素淨的白襯衣,金屬邊框的眼鏡,消瘦的身影,處處透露著斯文。如果不問,沒有人會想到,這個習慣背著雙肩包還略顯稚嫩的小伙子,已經是一家公司的小老板。
但就在3年前,他還在為自己租不起房子而發愁。
今年26歲的高陽是北京本地人,跟許多來京闖蕩的外地人相比,他的奮斗裡似乎少了一絲“漂”的酸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吃的苦比別人少。
高陽家裡的條件不太好,爸爸是普通工人,媽媽沒有工作,到高陽上大學時,除了學費,平時的生活費用都要靠自己打工賺。
為此,他賣過報紙、發過傳單,還在麥當勞、肯德基裡打過工,甚至去垃圾堆裡撿過瓶子。那時候,發傳單一天能賺60元,賣瓶子隻有20~30元。“經常是吃上幾天飯,錢就花光了。”快到大學畢業時,高陽淨攢了近6000元,這幾乎是他從牙縫裡摳出來的。
這全部的積蓄,高陽先是拿出3500元去學了車。為了面試不至於太寒酸,他又用剩下的錢,去買了一身好一點的行頭。“辛苦攢了4年的錢,就這樣立馬歸了零,到最后,連租房子的錢都沒剩下。”
“我是最后一個離校的。”高陽看著同學一個接一個搬走,而自己就這麼在學校賴著,一直挨到不得不走的那一天,“為的就是多省幾天房租”。
2012年高陽大學畢業,去了一家咨詢公司。第一個“家”,是一個要和12個人分享的空間,人最多的一間屋子,擠了6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