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5日08: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剛開始,高陽每個月的工資隻有2000元,干得好會有提成。但半年后,高陽的月收入就能達到兩三萬元了。這是他用天天加班換來的。“最夸張的時候,是2013年春天,連續1個多月。”高陽回憶,他沒有回過家,吃住全在公司,每天凌晨3點多睡,6點多起。“到后來,走出公司門時,感覺天氣都變暖和了,像是換了個季節”。
“沒辦法,得吃飯啊。”高陽說,沒有原始的資本積累,就隻能靠自己拼,他不相信自己會永遠生活在社會底層。
那時,工資漲了,高陽卻沒有換個更舒適房子。“那時候的要求很簡單,有網絡,有個能睡覺的地方放下一床被子,就足夠了。”直到工作了一年多后,高陽才和一個朋友找了套兩居室的房子,告別了那個700元的隔斷間。
“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活法,沒有吃不了的苦。”一年多,高陽攢下了20多萬元,也攢下了不少經驗。他深刻地體會到,隻要肯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
如今有了錢,高陽也沒打算買房子。“也考慮過要不要買套房,哪怕是租出去,畢竟也算是個‘長期飯票’。”但后來,高陽放棄了,因為在他心裡,又埋下了一個想創業的夢。“給別人干,永遠做不成事,隻能是同一個工作。”這個小伙子向往自由,向往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今年2月,高陽邁出了這一步。他的公司主要業務是配合一些孵化器、園區,給企業做政策梳理。馬上,他還要推出一個線上平台。而公司的啟動資金,就是他本來的“買房款”。
公司運轉還不到半年,但高陽卻有很多遠大設想,他也允許自己失敗:“我總覺得,趁年輕就應該多學習,包括創業,也是學習,至於房子,以后再說唄。”
談了兩年的女朋友想買房,想有個穩定的家,這多少讓高陽有點動搖。但他還是希望,自己不買房的生活方式,至少延續幾年。“現在正是需要我全力去拼的時候,如果買了房,有了貸款壓力,很多機會可能就不敢去抓了”。
“不想老了回憶起來,發現‘一生都圍著一套房子打轉’”
去年6月,24歲的山東男孩劉永從湖北一所高校新聞系本科畢業。畢業之前,他已經拿到了北京一家媒體的工作邀約。
在這名新晉“北漂”的設想中,他要在未來幾年內“讀書、旅游、運動、逛北京、多儲蓄”,但和一年前剛到北京時一樣,他清晰地確定,這些計劃中,沒有買房。
這其中,當然有無奈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來自某種“不妥協”。
劉永的單位不能幫他解決北京戶口。按照政策,和很多入京工作的外地年輕人一樣,他想憑自己的力量在北京買房,至少要再奮斗五年。而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更為嚴峻和現實。
目前,劉永每月工資7000元左右,已經不低。但在北京,這個工資無法讓他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除非“生活質量變得很低很低”。現在,他和同學一起在北四環合租一套兩居室,房租每月要攤2000多元﹔業余時間裡,劉永經常和朋友出去聚餐、看展覽,一個月的生活花銷也要兩三千元。
他曾忍不住向中介打聽過租住地附近的房價,二手房均價都在4萬元/平米左右。劉永算了一下,就算隻買一套50平米以下的二手一居室,也要將近200萬元。按首付50萬元、還貸期15年計算,月供大約在7000元。“以我現在的工資水平,付完月供就‘月光’了,甚至可能還要‘月負’”。
劉永也曾考慮過在房價較低的郊區買房,但思量再三,也放棄了。“如果真的到燕郊、香河那些地方去住,生活會少了很多樂趣”。
不想“僅為買房而大大犧牲生活質量”,劉永的想法在年輕人中並不少見。比劉永早幾年畢業、專業讀法律的林磊,美國留學歸來后,已在香港知名律師事務所工作了三年,月入數萬,在北京買房“咬咬牙、踮踮腳就能實現”,但他同樣對這個選擇說“不”。
林磊是個80后旅行發燒友,從一個四川成都的普通工薪之家,一路考學、打拼上來的他,堅信那句“生活不隻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一有假期,他就扛著單反相機,飛往紐約、香港、日本、東南亞“待上三四天”。林磊的女朋友同樣從事律師行業,收入不菲,對他不買房的決定“非常支持”。“在我們的價值觀裡,生活體驗是最重要的。我們寧願租住不同風格的房子、體驗不同的生活狀態。我們不想老了回憶起來,發現‘一生都圍著一套房子打轉’。”
如今,從北京東四環外的高檔公寓,到二環邊上的LOFT,林磊和女朋友都租住過。雖然每月房租要花掉近萬元,但相對他們的收入,“這種體驗依然是劃算的”。
當然,林磊也坦承,他們並不是和房子“較勁”,只是不希望年紀輕輕,就過“可能性很低的生活”。“房子一買,你的生活圈就相對固化了。我想,我們即使買房子,至少也會等到生了孩子之后,另外,就是給父母買房子養老”。
沒有房也能有“穩穩的幸福”
但付楠不敢這麼洒脫,因為他的愛情,可能因此要受到考驗。
付楠是90后,雖然年紀不大,已經在北京闖蕩了4年。大學一畢業,就從哈爾濱來到北京,在廣告公司做設計。
如今,他和女朋友兩個人在遠離北京市區的通州,租了一個20平米大小的獨立單間,每個月房租2000元。屋子被他們布置得簡單溫馨,到了周末,女朋友還會燉一點排骨,犒勞犒勞辛苦了一周的倆人。
每天上班的路途是曲折的。付楠的公司在西直門,每天,他要先步行15分鐘到公交站。上了公交車,坐7站地,才能到達最近的地鐵站。之后,還要換乘兩次,坐著地鐵“轟隆隆”地穿越大半個北京。這樣的路程,大約要花費兩個小時。如果哪天錯過了地鐵,打車回家就得上百塊,他就干脆睡在公司。
也因此,這對小情侶打算,“以后買房,哪怕小點、舊點,也不能買這麼遠的”。
和女朋友談了6年,該結婚了。但付楠發現,自己的儲蓄加上家裡人的支持,隻夠在六環外付一套小戶型的首付。付楠的女朋友不這麼想:“沒關系啊,買不了就先租房子住唄,我對這些沒要求的。”她說,比起房子,她更看重的是兩個人的感情。在北京3年,她覺得兩人少了學校裡的風花雪月,卻多了一份相互扶持。
“隻要肯努力,這些遲早都會有的,只是時間問題。”這個看著不大的小姑娘相信,“房子不是家,有愛才有家。”
這一點,過來人孟凡迪深有體會。
2008年,孟凡迪30歲。為了結婚,他曾買下自己在北京的第一套房。那是一套位於北京西邊蘋果園60平方米的二手房,首付隻要20多萬元。但住了一年,孟凡迪就把這個“小窩”賣了。
由於下水不好,房子經常漏水。一次和妻子出去玩,回來后,一推門,“連床都被淹了,鞋子漂的滿客廳都是”。“當時就特別不想住了。”孟凡迪說,但從賣了房之后,北京的房價開始“噌噌”地往上漲。經常是頭一天看好的房,第二天就漲了近20萬元。
“感覺太不靠譜了。”那時候,孟凡迪剛辭了第二份工作,和朋友合開公司。一些項目周期長,需要自己先墊付資金。於是,孟凡迪暫時放棄了買房計劃,把這些錢全投到公司的項目裡。
“一輩子就為了買套房,不是我的最終目標。有能力就買,沒能力就先不買,沒必要為了還房貸把自己擠得特別緊,我不喜歡這樣。”
如今,孟凡迪和妻子已經有了孩子,三個人還是住在出租屋裡。孟凡迪說,如果不是孩子將來上學需要,他仍然不打算把買房列入計劃。“我還是想先把公司做大。房子,可以再等等”。
讓他欣慰的是,老婆雖然覺得“漂”,卻支持他的決定。這讓孟凡迪相信,即便沒有房子,也能有“穩穩的幸福”。
這和付楠的女朋友想法極為相似。最近,這個姑娘又喜歡上了煲湯,前不久,她剛從路邊賣瓷器的小攤上“淘”到一個砂鍋,高興地抱回了家。“付楠這幾天一直加班,都沒休息好,趁著周末,又可以給他好好補補了”。(記者 李林 王書畫)
(文中劉永、林磊、付楠均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