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4日15:43 來源:學習中國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圖為: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少數民族界委員,並參加聯組討論。
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
道路自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中國民族事業應該走什麼道路,是否要照搬西方模式?這是一段時期以來困擾人們的最集中、最突出的思想困惑。對此,習近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指出,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能搖擺不定、忽左忽右,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014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政治方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更好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基本制度以及體制機制,就是要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新中國成立65年來,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國民族關系總體是和諧的,我國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講話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作出“八個堅持”的精辟概括,涵蓋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維護祖國統一、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兩個共同”主題、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依法治國等方面。
習近平同志的這一重大論斷,集中回答了事關民族工作全局最核心、最根本的道路問題,是對我們黨民族工作經驗的豐富和發展。我們要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走下去。
圖為: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少數民族界委員,並參加聯組討論。
6. 加快發展是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由於自然、地理、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區仍然相對滯后。要增強民族團結,就要努力去除這一障礙。在2014年3月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增強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在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要緊緊圍繞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多搞一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挂肚的問題,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如何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習近平同志思考頗多,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是民族地區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難度較大,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都要硬,要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針對一些地方的民族工作重物質輕精神的傾向,習近平同志鮮明指出民族工作見物更要見人。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他指出,“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是要促進各民族跨區域流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少數民族人口大規模向東部和內地城市流動,內地人口向民族地區及不同民族之間大規模流動,這一新形勢要求我們更新理念,積極促進。在2014年5月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要有序擴大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到內地接受教育、就業、居住的規模,促進各族群眾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少數民族同胞進入城市,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帶動了民族地區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同時也存在“三個不適應”:進城的少數民族群眾對城市的生活和管理方式、城市居民對他們的某些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機制等都不能很好適應。他強調,要重視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不能採取“關門主義”的態度,也不能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是要持歡迎的心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