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讀書聲——抗戰時期的學校與教育【2】--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烽火讀書聲——抗戰時期的學校與教育【2】

張曼菱

2015年08月21日13:0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

十一月四日星期四

陰,大霧,晨8:00后,即獨至東車站,紫祡城為濃霧所蔽,街上行人尚少。

曉發北平十一月四日

十載閑吟住故都,淒寒迷霧上征途。

相攜紅袖非春意,滿座戎衣甚霸圖。

烏鵲南飛群未散,河山北顧淚常俱。

前塵誤否今知悔,整頓身心待世需。

——《吳宓日記》

1937年吳宓淒然告別北平。列車上的日本軍人對中國乘客不屑一顧。可這個文弱的教授卻說自己是“上征途”。

當陳三立絕食殉國后,著名世家出身的學者陳寅恪在父喪未舉之際,秘密地離開了北京。在王國維死后,陳寅恪被人們期待為“一代文化托命人”。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決不願意落入日寇之手。他攜帶著珍貴的佛家經典隨學校南遷,因為“救國經世,尤必以精神學問為根基”。

象牙塔在戰火中倒塌,象牙塔裡的人們走了出來。

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奉教育部之命轉移長沙,組成“臨時大學”。

數學家江澤涵對家人說:“奉召而去”,隻身趕往長沙。

朱自清說,文人至此,唯有“弦誦不絕”報國。

(責編:王政淇、劉軍濤)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