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仍存開發方式粗放、環境污染突出等問題--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海洋仍存開發方式粗放、環境污染突出等問題

2015年08月20日11:1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人民網北京8月20日電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近日印發《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階段。隨著用海規模擴大和用海強度提高,在滿足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海洋空間需求的同時,保障海洋空間安全面臨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其中包括開發方式粗放、開發不平衡、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受損較重等問題。

規劃全文如下:

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海洋是國家戰略資源的重要基地。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對於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擴大對外開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優化海洋空間開發格局,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基本依據,是海洋空間開發的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規劃范圍為我國內水和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及其他管轄海域(不包括港澳台地區)。

一、規劃背景

(一)海洋自然狀況。

自然地理。我國由北向南依次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擁有大陸岸線1.8萬多公裡,有遼東、山東、雷州三個半島,渤海、瓊州、台灣三個海峽,以及17條主要入海河流和眾多港灣﹔擁有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7300多個,其中有居民海島400多個,總體呈無人島多、有人島少,近岸島多、遠岸島少,南方島多、北方島少的特點。我國海島生物種類繁多,具有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和特殊生境。

自然資源。我國擁有海洋生物2萬多種,其中海洋魚類3000多種﹔海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量分別約240億噸和16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超過30億噸,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自然深水岸線400多公裡,深水港址60多處,灘涂面積3.8萬平方公裡。

自然環境。我國海域自北向南縱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南北溫差冬季約為30℃,夏季約為4℃﹔年降水量500—3000毫米。我國海域季風特征顯著,熱帶氣旋影響大。海水表層水溫年均11℃—27℃,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結冰。沿海潮汐類型復雜,潮差變化顯著。近岸海域潮流狀況復雜多變。

生態系統。我國擁有世界海洋大部分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入海河口、濱海濕地、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淺海生態系統以及島嶼生態系統,具有各異的環境特征和生物群落。

自然災害。我國海洋災害種類多,包括海嘯、風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綠潮,以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和咸潮入侵等。2011年以來,我國共發生風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災害470多次,平均每年有7個熱帶氣旋登陸,直接經濟損失約130億元。

(二)問題和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階段。隨著用海規模擴大和用海強度提高,在滿足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海洋空間需求的同時,保障海洋空間安全面臨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

開發方式粗放。海洋產業以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結構低質化、布局趨同化問題突出。近岸海域圍填海規模較大,2002年至2014年,圍填海造地確權面積達1339平方公裡。

開發不平衡。海洋開發活動集中在近岸海域,可利用岸線、灘涂空間和淺海生物資源日趨減少,近海大部分經濟魚類已不能形成漁汛,近岸過度開發問題突出。深遠海開發不足問題需要重視。

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趨勢沒有得到遏制,局部海域污染嚴重,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生態系統受損較重。受全球氣候變化、不合理開發活動等影響,近岸海域生態功能有所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海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一些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部分島嶼特殊生境難以維系。

資源供給面臨挑戰。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用海需求日趨多樣化,對傳統海洋資源供給方式提出新的挑戰。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合理確定不同海域主體功能,科學謀劃海洋開發,調整開發內容,規范開發秩序,提高開發能力和效率,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實現可持續開發利用,構建陸海協調、人海和諧的海洋空間開發格局。

(二)基本原則。

陸海統籌。統籌海洋空間格局與陸域發展布局,統籌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海洋空間開發利用,統籌陸源污染防治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尊重自然。樹立敬畏海洋、保護海洋理念,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開發活動嚴格限制在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維護好海域、海島、海岸線自然狀況,保護好海洋生物多樣性。

優化結構。按照經濟發展、生態良好、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加快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海洋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控制近岸海域開發強度和規模,推動深遠海適度開發。

集約開發。提高海洋空間利用效率,把握開發時序,統籌城鎮發展和基礎設施、臨海工業區建設等開發活動,嚴格用海標准,控制用海規模。對區位優勢明顯、資源富集等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突出重點,實施點狀開發。

(三)功能分區。海洋主體功能區按開發內容可分為產業與城鎮建設、農漁業生產、生態環境服務三種功能。依據主體功能,將海洋空間劃分為以下四類區域: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現有開發利用強度較高,資源環境約束較強,產業結構亟需調整和優化的海域。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在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發展潛力較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可以進行高強度集中開發的海域。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以提供海洋水產品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於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功能的海域。

禁止開發區域,是指對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區、領海基點所在島嶼等。

(四)主要目標。根據到2020年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的總體要求,規劃的主要目標是:

海洋空間利用格局清晰合理。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

海洋空間利用效率提高。沿海產業與城鎮建設用海集約化程度、海域利用立體化和多元化程度、港口利用效率等明顯提高,海洋水產品養殖單產水平穩步提升,單位岸線和單位海域面積產業增加值大幅增長。

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得到改善,海洋生態服務功能得到增強,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海洋保護區佔管轄海域面積比重增加到5%,沿海岸線受損生態得到修復與整治。入海主要污染物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海洋災害預警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內水和領海主體功能區

我國已明確公布的內水和領海面積38萬平方公裡,是海洋開發活動的核心區域,也是堅持陸海統籌、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區域。

(一)優化開發區域。包括渤海灣、長江口及其兩翼、珠江口及其兩翼、北部灣、海峽西部以及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蘇北、海南島附近海域。

該區域的發展方向與開發原則是,優化近岸海域空間布局,合理調整海域開發規模和時序,控制開發強度,嚴格實施圍填海總量控制制度﹔推動海洋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海洋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推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提高產業准入門檻,積極開發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增強海洋碳匯功能﹔嚴格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放,加強重點河口海灣污染整治和生態修復,規范入海排污口設置﹔有效保護自然岸線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提高海洋生態服務功能。

遼東半島海域。包括遼寧省丹東市、大連市、營口市、盤錦市、錦州市、葫蘆島市毗鄰海域。加快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優化整合港口資源,打造現代化港口集群。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健康養殖,加強遼河口、大連灣、錦州灣等海域污染防治,強化陸源污染綜合整治。

渤海灣海域。包括河北省秦皇島市、唐山市、滄州市和天津市毗鄰海域。優化港口功能與布局,推動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積極推進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集約化養殖。加快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精細化工業等產業發展,控制重化工業規模。保護水產種質資源,開展海岸生態修復和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海洋環境突發事件監視監測和海洋災害應急處置體系建設,強化石油勘探開發區域監測與評價,提高溢油事故應急能力。

山東半島海域。包括山東省濱州市、東營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青島市、日照市毗鄰海域。強化沿海港口協調互動,培育現代化港口集群。加快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濱海旅游目的地。開展現代漁業示范建設。推進萊州灣、膠州灣等海灣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有效防范赤潮、綠潮等海洋災害對海洋環境的危害。

蘇北海域。包括江蘇省連雲港市、鹽城市毗鄰海域。有序推進連雲港港口建設,提升沿海港口服務功能。統籌規劃海上風電建設。以海州灣、蘇北淺灘為重點,擴大海洋牧場規模,發展工廠化、集約化生態養殖。加快建設濱海濕地海洋特別保護區,建成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濕地生態旅游目的地。

長江口及其兩翼海域。包括江蘇省南通市、上海市和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紹興市、寧波市、舟山市、台州市毗鄰海域。整合長三角港口資源,推動港口功能調整升級,發展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提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整體水平。發展生態養殖和都市休閑漁業。控制臨港重化工業規模。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及長江流域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加大長江中下游水環境治理力度。加強杭州灣、長江口等海域污染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嚴格海洋傾廢、船舶排污監管,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完善台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預報預警和防御決策系統。

海峽西部海域。包括浙江省溫州市和福建省寧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毗鄰海域。推進形成海峽西岸現代化港口群。發揮海峽海灣優勢,建設兩岸漁業交流合作基地。突出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特色,擴大兩岸旅游雙向對接。加強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構建沿岸河口、海灣、海島等生態系統與海洋自然保護區條塊交錯的生態格局。完善海洋災害預報預警和防御決策系統。

珠江口及其兩翼海域。包括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陽江市、茂名市、湛江市(滘尾角以東)毗鄰海域。構建布局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珠三角現代化港口群。發展高端旅游產業,加強粵港澳郵輪航線合作。加快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及生態環境修復。嚴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實施區域污染聯防機制。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伏季休漁和禁漁期、禁漁區制度。健全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響應機制。

北部灣海域。包括廣東省湛江市(滘尾角以西)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毗鄰海域。構建西南現代化港口群。積極推廣生態養殖,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合理開發漁業資源。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發展具有熱帶氣候、沙灘海島、邊關風貌和民族風情的特色旅游。推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強化船舶污染治理。加強珍稀瀕危物種、水產種質資源及沿海紅樹林、海草床、河口、海灣、濱海濕地等保護。

海南島海域。包括海南島周邊及三沙海域。加大漁業結構調整力度,實施捕養結合,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加強海洋水產種質資源保存和選育。有序推進海島旅游觀光,提高休閑旅游服務水平。完善港口功能與布局。嚴格直排污染源環境監測和入海排污口監管。加強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保護。

(責編:尹深、仝宗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