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撫慰民族的傷痛”【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讓我們一起撫慰民族的傷痛”【3】

2015年08月07日14:2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讓我們一起撫慰民族的傷痛”

生活中有些美好的體驗和感受,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年輕的醫療團隊在救助的過程中,奉獻了美好,也收獲了幸福……

老人魏洪福有條跟隨他多年的黑狗。

黑狗從小就看著主人的爛腳,看著主人難受。夜裡,老人輾轉難眠地呻吟時,黑狗就會依偎在他的床頭,給主人一些安慰。

因為爛腳、異味,魏洪福不外出,鄰裡也很少上門走動。

6年前的一天,從城裡來了醫生給魏洪福看腳。看到來了陌生人,一陣狂叫之后,黑狗警惕地跟在他們身后。

年輕人扶老人下床坐到椅子上。黑狗雖然溫順地趴在一旁陪伴,頭頸卻向著醫生昂起。清洗傷口,消毒上藥,再包扎。看見在陌生人的照料下,主人精神好多了,黑狗舔著舌頭,搖起尾巴。

“去,我站不起來,你送送他們!”臨走時,魏洪福拍拍黑狗說。黑狗就搖尾送醫生出門,蹦跳下了十幾級石階,穿過門口的小溪橋,直到送他們上車。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后,每次醫護人員上門,黑狗都會提前守在門口,搖頭擺尾,吐著舌頭,轉圈迎接。結束時,黑狗也總會送醫生們離開。

如今,老人的雙腿創面漸漸縮小,已經可以偶爾下地走動,去門口晒晒太陽。

6月20日,記者隨醫生下鄉。臨走時,魏洪福老人顫顫巍巍地從椅子上站起來:“從前都是我的小狗送你們,這次我一定要自己送。”扶著門框,揮著手,記者看見魏洪福的目光一直跟隨著車輛開走的方向,直到蜿蜒的山道遮住了他傴僂的身影。

醫生毛曉偉說:“這種場景,常常讓我們感動。”

更讓記者感動的是,年輕人不僅為爛腳老人提供了醫療服務,還和他們成了朋友、親人。

魏洪福告訴記者:“我兒子患病,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請毛曉偉醫生幫忙。他幫我們辦好了所有住院手續,還親自給我兒子開刀。小毛醫生現在真成了我們的依靠!”

“來來來,先吃顆家雞蛋,營養營養……”“這些筍干都是自己家晒的……”老人和親屬們,常常拉住年輕人的手這樣說。隨年輕醫療團隊走進每一個有爛腳老人的家,記者一次又一次看到和聽到這樣的場景和對話。

“有時,去治療﹔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記者從他們和老人們交往的一舉一動中,深深感受到這種朴實和美好。

“這不是我們一個團隊的戰斗!”

平時工作十分繁忙,沒有加班費,沒有補貼,也沒有調休,“萬少華團隊”的醫生、護士和司機都是利用節假日出診,為孤居偏遠鄉村的老人換藥。

重症監護室的護士長徐麗芳,平常工作忙碌,但對於爛腳病下鄉治療工作,她從不推辭。有一次,一位腿腳不便的爛腳老人感到不適,打電話給萬少華。萬少華立即安排車輛、藥品,但下鄉去還需要一名護士。臨時要人,怎麼辦?他向徐麗芳求助。剛下班的徐麗芳,二話不說就從家中趕來。后來,萬少華才知道,徐麗芳的父親那幾天犯了心臟病,正在醫院治療,她原准備陪伴父親。

鄭新華為劉四古上門治療,衣服濕透。回家路上,路人都掩著口鼻繞開鄭新華走。走進家門,新婚的妻子問他:“你這是做什麼?這麼臭!”但他一直堅持上門治療,直到2012年老人離世。

萬少華答應陪兒子一起看場電影,拖了一個暑假也沒看上﹔有時,由於醫院用車緊張,為了不耽誤治療,他會開著自己的車下鄉。

有一次,他載著醫師余志斌、護士徐麗芳在前往華墅鄉三官嶺村的一段200多米的上坡山路上,車子突然熄火並緩緩倒退,差點跌入懸崖。老司機徐宏景說:“這條路,有時我們開著都很緊張,但每當醫院用車緊張,萬少華都會開著自己的車下鄉。”

6年時間,年輕的醫療團隊奔波在鄉間的腳步從未停歇,從無怨言。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

年輕人幾乎都異口同聲地說:“是老人們需要我們!”

1993年出生的祝黎昕對記者說,她2014年畢業到醫院。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讓她接觸到了爛腳病。剛開始,以為只是下鄉看看老人,換換藥,應該很簡單。但是,沒有想到往返路上,由於山路崎嶇、天氣炎熱,所看到的爛腳場面太過震撼,回到家,她開始發燒,她的心裡也曾有過負面情緒。但當閉上眼,一想到那些可憐的老人,想起每次換藥時,老人眼睛裡透出的“依賴”,她就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祝黎昕這樣感嘆:“相比那些飽受戰爭摧殘的老人,我們真的太幸福了!”

1992年出生的護士佔倩穎說:“過去生活和工作忙碌,讓我靜不下心思考,感悟今天的幸福。相比那些飽受戰爭摧殘的老人,現在每次下鄉回來,我都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真的感到太幸福了!我提醒自己,一定要為每一個老人好好服務。”

“和老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常看到老人們流淚。老人們的淚水,掉在地上,也點點滴滴落在我們的心裡。”徐麗芳說,“很奇妙,那一刻,什麼臟,什麼臭,都沒有了。”

萬少華說:“這不是我們一個團隊的戰斗!”

致力於調查侵華日軍衢州細菌戰歷史真相40余年的邱明軒,遍訪細菌戰知情者、受害者和死難者家屬,收集了翔實的原始材料,共累計形成細菌戰文字資料100多萬字,燃盡一生,直至今年5月12日病逝。

吳世根,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創始人之一,他的父親死於侵華日軍刺刀下,他的弟弟妹妹死於細菌戰。退休后,他長期從事協助衢州細菌戰受害者調查和對日索賠活動,直至2009年11月12日去世。

吳建平,吳世根的兒子,2014年10月接過了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受害者協會(籌)負責人的重擔,積極奔波於上海、北京各大醫院,聯系全國名醫,為受害者看病治療,默默為衢州細菌戰受害者作貢獻。

頭發花白的楊大方長達10年,4次跟隨侵華日軍細菌戰訴訟團,前往日本狀告日本政府。2005年7月,在楊大方、邱明軒、吳世根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衢州細菌戰紀念館在羅漢井5號——昔日鼠疫暴發的重災區落成,並對公眾開放。2014年,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原紀念館)和北京盧溝橋等一起名列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

衢州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們,利用假期走訪患病老人家庭,為他們獻上志願者的服務和關愛。

活著,飽受煎熬﹔逝去,死不瞑目

在這次難忘的採訪中,記者曾問過許多爛腳老人,對侵華日軍恨嗎?

“恨!”每個還能回答的老人,都把這個字說得斬釘截鐵。

而更多受害老人,則已經喪失了發聲控訴的能力。黃家鄉新鋪村80歲細菌戰受害老人崔菊英,在老年失智和長久的獨居之中,隻剩啞然。6月的天氣已經開始悶熱,記者卻看到她竟固執地把棉毛衫、線衣、外套一層層地包在身上。默然的表情毫無變化,喉間偶爾發出的“哼、哼”聲,是用來表達情緒的唯一聲音。

有的老人不堪痛苦,甚至自殺。

老人楊春蓮,1942年秋感染炭疽,爛腳60余年。2003年春節前,因實在無法忍受爛腳折磨而自殺,告別了親人。

記者了解到,6年間,39位爛腳老人中,至今已有19位離世,有些直至生命盡頭傷情還在反復。剩下的20位爛腳病老人,雖然傷勢有好轉,潰爛基本消除,創面也明顯縮小,但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有效根治的方法,仍有可能復發。

每次和這些老人握手告別,也許就是一次生離死別。

“萬少華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想在這些老人的蒼茫暮年裡,多為他們治療一次,多給他們送一份溫暖。

“讓我們一起撫慰民族的傷痛!”萬少華說。

(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 光明日報通訊員 嚴粒粒 李嘯)

 

(責編:王政淇、劉軍濤)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