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4日18:32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盡責擔當的玉寶
為迎接自治區社區黨建工作現場會的召開,烏蘭察布市把2014年確定為社區組織建設年。
社區建設歷史欠賬頗多的興和縣,決定利用一年時間對舊城8個社區進行改擴建。時間緊、任務重,大家都想往后躲。此前毫無相關工作經驗的盧玉寶卻主動請纓,負責興昌、馬橋和幸福3個示范社區的改造工作。
因為盧玉寶一個勁兒地催進度保質量,興昌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宏有一段時間很怕見到他。社區正常上班時間是8點半。每天早晨7點,陳宏就准時接到盧玉寶的電話:“我已經看過昨天干的活兒了,有幾處需要改進。”“展板位置有出入,你快過來。”……逼得陳宏把上班時間提前到7點。
經過市場調查和反復測算,興昌社區5個功能室的裝飾美化需要經費5000元。盧玉寶卻搖了搖頭:“5000元太多了,你們在網上買材料吧。我們自己動手干。”
“有沒有搞錯啊?網上再便宜,又能便宜多少?咱們又沒接觸過室內裝飾,該咋干?”陳宏的心中冒起一團火。
“盡量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盧玉寶耐心給他做工作,並親自動手設計,結果隻花了700元。陳宏這下徹底服了。
當時正值興和縣教育實踐活動關鍵階段,盧玉寶肩負重任,繁重的材料審核把關任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見縫插針,騎上自己的二手摩托車,每天至少跑五六趟社區。
趕上施工高峰期,社區人手緊張。盧玉寶見活兒就想搭把手,桌椅來了卸桌椅、圖書來了搬圖書,以至於被社區下夜的孫安亮大爺誤認作打工者,被社區工作人員薛俊梅扯著嗓子吼:“盧部長,過來搬搬桌子。”
興昌社區居民張亮坐在新建成的圖書室裡,給盧玉寶悄悄留了一張紙條:“社區建好了,我們辦事方便了。還沒來得及謝謝你,你怎麼就走了呢?”
克己奉公的玉寶
興和縣是國貧縣,基層組織工作在烏蘭察布市長期居於后列。擔任分管基層組織建設的副部長后,盧玉寶主動向縣組織部部長張豐五提出:“應該把農村組織建設好好抓一抓,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民族團結鄉興勝村黨支部是個“炕頭支部”,開會隻能去村支書家裡,人、錢、制度樣樣缺,被定為三類支部。
“抓黨建不能空喊口號,最終目的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頭一次和盧玉寶見面,興勝村黨支書鄭滿海就對這個后生印象深刻。
興勝村下轄的鄧家村,飲用水鹼大雜質多,村民們編了首順口溜:“鄧家村人沒福,當街打了個黑窟,喝的是泥糊糊水,淨出些黃牙羅圈腿。”村民們開玩笑,村裡的姑娘們因為牙黃,嫁人時都少收彩禮錢。
得知村裡還有46戶沒有安裝自來水,盧玉寶主動聯系興和縣房管局,多方籌措資金,解決了鄉親們的吃水難問題。
建活動場所、辦農家書屋、通進村公路、引種植大戶……在盧玉寶的指導幫助下,短短一年,興勝村黨支部便由三類支部轉化為二類支部。
和興勝村不同,大五號村雖然是自治區基層組織示范村,但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伊始,村民們鬧不清要干啥,干推不動。村民梁喜家的院牆需要拆掉重建,算下來,自己隻需出4000元,佔總費用的1/4。梁喜卻打著一分錢不花的算盤,態度強硬:“你們想拆就拆,不拆拉倒,反正我沒錢。”
左右為難的村支書左飛找到盧玉寶,請教對付“釘子戶”的招數。
“你們的做法不妥,隻有讓群眾知情,他們才會自願參與進來。”盧玉寶提出“三個三”工作法,建議村“兩委”開好全體村民、村民代表和村“兩委”三個會,開展村民、村民代表、村“兩委”班子成員三議,做到調查問題、宣講政策、簽訂協議三進家門。
在村“兩委”三進家門做工作后,梁喜愉快地同意了改造方案。建新院牆時,他又是給施工人員包餃子、又是端酒,當成了自家的喜事。
如今,大五號村47戶土房子全部拆除重建,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大五號村是民族團結鄉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試點村支部。縣委高度重視,派盧玉寶到大五號村蹲點指導。半年時間裡,他先后12次深入村裡,切實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過去,村民們對發放救濟款和低保金意見很大,認為村支部閉門決策,有失公允。盧玉寶提出,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每季度推行村務公開,“一公開,社員就沒有意見了。”
2014年,大五號村黨支部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村支部利用“三到村三到戶”精准扶貧資金,貸款700萬元,購買大型農機具20台,扶持發展種養殖大戶26戶。黨建工作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村“兩委”的威信高了,凝聚力強了。
自強不息的玉寶
盧玉寶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集寧新世紀中學當工勤人員。崗位無高低,盧玉寶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當時,全校有180間教室和辦公室。盧玉寶信手拈出一把鑰匙,就能打開對應的門鎖。面對同事們的好奇,盧玉寶半開玩笑地說:“羊倌還能認不得自己的羊?”
忙碌之余,一有時間,盧玉寶就去教室旁聽課程、記筆記、看教材,最終當上了教學老師。一開始,學校擔心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和學生相處不好。慢慢發現,他竟然自創了一套“半小時抽測法”:每天吃完午飯,把學生叫到辦公室,檢測上午課程知識。這套方法,新世紀中學的老師們至今還在沿用。
2004年,盧玉寶從興和縣國土資源局考入縣委組織部。意識到自己的寫作能力有待提高,他每個星期天都泡在單位,抓緊時間學習。
當時,年幼的兒子十分黏他。盧玉寶就用自行車把兒子帶到單位,讓兒子在會議室看電視,自己在一旁學習。孩子哭鬧時,他就過去哄一哄,然后繼續看書。
“他的時間都是這麼擠出來的。”時任盧玉寶分管領導的張皋鎮黨委書記張健回憶說。
盧玉寶的家裡保存著他參加工作后積累的厚厚4大本剪貼本,按照文學書法、評論雜文、組織黨建、國家政策分門別類,貼滿了他從各類報刊雜志上剪抄下來的名篇佳句。
在組織部工作期間,盧玉寶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文稿寫作工作。領導已經通過的文字材料,追求完美的盧玉寶總要補充一句:“我再看看,有啥不合適的,再改改。”
“咱們是貧寒家庭出身,不靠組織培養,哪能走到今天?就沖每月掙那幾千塊錢,也得好好干。”出身貧寒的盧玉寶,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正如他被任命為組織部副部長時的表態發言一樣,“我一定不會給縣委抹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