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6日11:38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創新路·科學人】
時間回到1968年,地點:北京農業展覽館。標注著“軍墾細毛羊”的展台引來眾人“圍觀”。展台上的羊不僅體型壯碩而且羊毛質優,一時間引起巨大反響。
中國擁有屬於自己的細毛羊了!細毛羊育種界培育新品種需要100年左右時間,而劉守仁領銜的中國科研組隻用了13年!
劉守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名譽院長,被譽為“中國軍墾細毛羊之父”。
“有一天發覺動物糞便是香甜的,你才學到真技術”
1955年,21歲的劉守仁從南京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學成畢業。江南水鄉,風光旖旎,這一切沒能留住他。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他頭也沒回地奔向了天山北麓的塞外牧場,隨同成千上萬熱血的農墾科技人一起,匯入天山南北數百萬拓荒鐵流中,為新中國的屯墾戍邊事業種下科技興邊的種子。
“那時候咱們國家急需好羊毛,哪能等上100年!”眼前,已是耄耋之年的劉守仁思路清晰地對記者說。
20世紀中葉的中國,能夠用作紡織毛料的細羊毛一直依賴國外進口。原因說起來也簡單——沒有能夠量產細毛的細毛羊。
新疆石河子市紫泥泉種羊場就是當初劉守仁頭也沒回扎進的地方。那時,牧民幾千人,綿羊上萬隻。可看看種羊場裡的羊——絕大多數都是個體小、毛粗色雜的哈薩克羊。這種綿羊雖然耐高寒、耐粗飼、能登山越嶺,但羊毛隻能搓繩擀氈並且產量很低,無法紡織成高檔次的毛料制品。
初到這裡的劉守仁,來不及欣賞天山腳下的美麗風光,就開始打起細毛羊的主意。因為,當時的紡織工業部向全國牧區提出的一道嚴峻課題——國家急需工業用細羊毛,中國要培育自己的細毛羊。
那時的紫泥泉高價從蘇聯購進幾隻用來育種的阿爾泰細毛羊,他想把阿爾泰細毛羊的皮毛“披”在土種哈薩克羊的身上。
“剛開始搞細毛羊的時候,死亡率最高達到過70%,那場面太慘了。”劉守仁清晰地回憶道。
因為飼料不夠,又盲目追求產冬羔,剛開始培育細毛羊時,紫泥泉裡的許多小羊羔被餓死或凍死,焦急的劉守仁虛心請教種羊場裡的老牧工。
“你們和老天爺對著干,所以你們的羊羔要死。”這是老牧工哈賽音甩給劉守仁的原話,毫不留情面卻一下點醒了他。四月的產羔偏要移到元月,這有悖自然與科學規律。劉守仁冷靜下來,他想起大學期間一位老師的話:“有一天你發覺動物的糞便是香甜的,你才算是學到真技術。”在重新思考育種過程的同時,他開始向當地牧民拜師學藝。
哈薩克老牧工蘇魯唐就是當年劉守仁的師父之一。為了學到真本事,劉守仁干脆就住在蘇魯唐家裡。白天,他早早就起床跟著蘇魯唐舉鞭放牧,到了晚上,他跟著一起打更熬夜,趕上產羔季就整宿蹲在羊圈裡幫忙接生,甚至把剛出生的小羊羔放進自己的被窩裡排胎糞。
與牧民和羊群朝夕相處讓劉守仁徹底愛上了紫泥泉,愛上了天山腳下這片土地,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天山牧民。
“我從不相信良種細毛羊隻能生長在別國的土地上”
如今在新疆農墾科學院,中國軍墾細毛羊的后代正在羊圈中等待剪毛,安靜悠閑。行動已有些遲緩的劉守仁穿著整潔的白大褂定定地站在羊圈旁,仔細觀察著手中比頭發絲還要細的雪白羊毛。
此時,距離軍墾細毛羊作為獨立品種誕生已經過去了47年,距離劉守仁到達紫泥泉的日子也已整整過去了60年。
1957年,在劉守仁的“奇思妙想”下,第一代身披阿爾泰羊毛的雜交羊羔誕生了。此后的10年裡,劉守仁在解決羊毛質量差與羊羔成活率低兩大難題間進行著無數次的“折返跑”:沒有儀器鑒定羊毛數量與質量,他就用肉眼看、雙手數,上萬根羊毛他能硬生生地數上三四個小時,直到頭暈眼花、淚水不斷﹔寄托著無數人期望的第二代雜交細毛羊出生不久就大批死亡,任憑如何精心照料也無法挽回一個個脆弱的小生命,他也隻能把眼淚一抹,從頭再來。
1972年,為了讓軍墾細毛羊成為世界上叫得響的良種細毛羊,劉守仁又開始嘗試將農業部進口的“澳大利亞國寶”美利奴公羊與軍墾細毛羊進行雜交育種。“我從不相信良種細毛羊隻能生長在別國的土地上。”
在反復的實驗中,十幾年又一晃而過。1985年,經國家經濟委員會和農牧漁業部鑒定,被澳大利亞專家稱作“天方夜譚”的“中國美利奴(新疆軍墾型)細毛羊”選育成功,這一品系的羊毛業已達到同類進口澳洲羊毛的紡織性能。中國細毛羊與細羊毛終於躋身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