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進行連載,禁止其它網站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系】
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 (陳苑)李長春《遼沈大地改革潮》一書近日由人民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本書收錄了李長春同志1982年12月至1990年7月在遼沈工作期間的講話、文章、批示、書信等文稿124篇,照片143幅,絕大部分內容為首次公開發表。
新書部分摘錄:
在沈陽的大街小巷,差不多男女老幼都能脫口唱一句:“沈陽啊,沈陽,我的故鄉……”
想得到嗎?這首歌詞的作者竟是現任遼寧省省長李長春。
其實,沈陽並不是他的故鄉。
“祖籍大連,生在吉林,讀書在哈爾濱,工作在沈陽,名字叫長春——我是地地道道的關東人。”李長春這樣講。雖然在東北的幾個大城市都留下他的足跡,但他最偏愛沈陽。1966年,22歲的李長春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兩年后,他和幾個同學一起,扛著行李卷,來到舉目無親的沈陽,一干就是20多年。
和他一起來到沈陽的同班同學中,有個賢淑端庄的女生,后來成了他生活中的伴侶。她叫張淑榮,現在是沈陽市一家設計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還擔任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李長春並非名門望族之后,他是吉林市自來水公司一位普通職員的兒子。張淑榮也不是傳言中的中央某領導的愛女,她父親是吉林伊通縣一位純朴、憨厚的庄稼人。她自幼刻苦好學,大學期間表現突出,入黨比李長春還早。
長春當了省長,給她生活帶來的除了住房比以前寬綽些,剩下的就是數不盡的“苦差事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身數“職”:省長的炊事員、採購員、接待員。
他們有兩個孩子,都在大學讀書。兒子隨父母學工科,女兒則按自己的興趣選擇了國際金融專業。孩子們的生活、教育,一直由張淑榮“個人承包”。
記者來到他們家,一進門便遇上兩手濕漉漉的張淑榮。“入冬了,正忙著腌咸菜 ——雪裡蕻和尖辣椒。”她解釋說。
李長春家就在附近的居民糧站買糧,小女兒星期天常去。時間長了,糧站的叔叔阿姨們問:“你們家買糧,怎麼不讓保姆來?”“保姆?我們家的保姆是我媽!”
的確,身為一名中年知識分子和基層單位的領導,張淑榮在“超負荷”工作。作為一名家庭主婦,她也經常為繁重的家務所累,還要為家裡的開支傷腦筋:作為長女,有時給年邁的父親寄生活費﹔李長春父親病故,母親和妹妹更需救濟﹔供養兩個大學生,每月至少要一百五六十元……
多年操勞使張淑榮患有較嚴重的腰間盤突出症。但她很少抱怨,因為她為無暇顧及家庭的李長春解除了后顧之憂,為李長春的事業插上了翅膀。
作為地道的關東人,李長春身材魁梧,聲音洪亮。他給人的印象是朴實、直率,又不乏機警和幽默。李長春從開始在沈陽一家開關廠當技術員,就“寡言少語,埋頭苦 干”。這是工人師傅對他的評價。以后,他當過市電器公司副經理、經理、市機電工業局副局長、市委副秘書長、副市長、市長、市委書記。 在沈陽市主政之初,他就說過:“我在任期內,一定要為沈陽人民干幾件實事,如果干不好,我還回去當我的電器工程師。”
短短3年間,沈陽這個歷史工業重鎮,以一種改革的姿態面對世人。租賃制的試行,破產法的嘗試,第一家証券市場的開辦,勞動合同制的首次出台……一個個大膽的舉動,從沈陽這塊“改革試驗田”萌生,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沈陽市市長武迪生早就這樣說過:“長春同志為沈陽改革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不肯談及自己的李長春總是說: “我只是依靠集體的智慧,在一些具體工作上組織實施罷了。”這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謙虛。
精彩書摘推薦:
《遼沈大地改革潮》收錄李長春與胡耀邦鄧穎超等珍貴舊照(組圖)
李長春早年手跡公開:寫信不贊同參加新聞人物評選(組圖)
農民朋友談李長春:盼你穿上我送的鞋 多踩踩庄稼人門坎
李長春新書談改革:不隻當傳達室而要做"變壓器"
李長春新書談黨風建設:加強黨性鍛煉過好“五關”
李長春新書談城市建設:把"夜朦朧,鳥朦朧"狀態改變一下
下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