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探編錄
3、其它地質勘查項目
1996年3月至今,陳明輝還分別主持過湖南省古丈縣爛泥田礦區錳礦普查(中型礦床規模)﹔湖南省張家界市天門山向斜鎳鉬釩礦帶調查(發現預測數個鎳、鉬、釩礦床)﹔張家界市四都坪礦區釩礦普查(中型礦床規模)﹔瀘溪縣潮地礦區石煤礦普查 (中型礦床規模)﹔靖州縣葫蘆坪釩礦普查 (中型礦床規模)﹔吉首市古者釩礦詳查(近大型礦床規模)﹔古丈縣大龍錳礦普查(中型礦床規模)﹔花垣縣下溪礦區鉛鋅礦預查(預測為大型礦床規模)﹔貴州省鬆桃縣盤信鉛鋅礦詳查等項目。
(二) 礦山地質工作
1997年5月∼2004年7月,陳明輝主管古丈縣爛泥田錳礦(中型礦床,中型礦山)和花垣縣漁塘鉛鋅礦(特大型規模礦床,大型礦山)礦山地質工作,分別採出錳礦石30萬噸、鉛鋅礦石200萬噸,為地方礦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 論文著述
多年來,陳明輝結合礦產勘查工作實踐,積極從事湘西雪峰弧形構造帶、湖南前寒武系淺變質岩系中鎢銻金礦床、湖南下寒武統黑色頁岩中鎳鉬釩礦床、湘西兩類不同成因類型鉛鋅礦床等的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的綜合研究工作。尤其對湘西“寒武系下統牛蹄塘組黑色岩系中的的鎳鉬釩礦” 和寒武系中下統“碳酸鹽岩中層控型鉛鋅礦”等礦產的找礦研究成果最為突出。通過潛心研究,在國家各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四) 成礦理論和快速勘查技術研究
通過多個釩礦的勘查實踐,陳明輝將湖南省沉積型釩礦成礦理論和快速勘查技術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關於沉積型釩礦成礦理論的碩士學位論文已順利通過中南大學組織的論文答辯。論文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湘西北地區最大規模的沉積型釩礦的含釩岩系含礦性、礦層(體)類型、礦石特征及控礦因素,提出寬緩的向斜構造和含礦岩系的厚度是控制釩礦形成規模的主要因素﹔應用多種測試手段和方法,探討了釩的賦存狀態﹔認為湘西北地區的釩礦是在有機質參與或直接導致金屬元素的遷移富集形成的,無論其形成過程、產出空間、時間,釩的富集都與富含有機質的黑色岩系有關﹔釩礦床屬於海相化學—生物地球化學沉積礦床﹔釩的成礦期是從震旦紀晚期留茶坡期熱水沉積的炭質硅質頁岩間夾少量硅質炭質頁岩沉積期形成釩的初始富集(貧礦層)開始,過渡到寒武紀早期牛蹄塘期炭質硅質岩夾硅質炭質頁岩或互層形成的硅質板狀釩礦層(富礦層)達到高峰,結束於正常海水沉積硅質炭質泥質頁岩沉積期(次釩礦層)﹔其成礦時期應歸於晚震旦世晚期至早寒武世早期。這些研究成果對勘查湘西北地區及類似地區黑色岩系中的釩礦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