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后
因題材敏感拍攝被擱置
今年12月1日下午,《黃克功案件》在京首映,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羅瑞卿之子羅箭、羅榮桓之子羅東進、張愛萍之子張翔等近百位革命后代出席觀影。
影片放映結束后,胡德平、羅箭等人回憶,小時候曾聽父輩講起過這個案子,當年在延安影響很大。
“黃克功案”是一段真實的故事,源自77年前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刑字第二號案件。影片英文名翻譯過來更直接——“一樁延河邊發生的謀殺案”。
1937年10月全面抗戰之際,抗日軍政大學紅軍將領黃克功因逼婚未遂,將女學生劉茜殺害。如何處置這位戰功卓著的紅軍將領黃克功,是赦還是殺,成為整個故事的焦點。
“過去有些人把‘黃克功案’看成一樁桃色事件,不便於宣傳和表現。”王興東2002年在延安參觀抗大時,了解到“黃克功案”始末,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軍隊干部犯罪交給邊區法院公開審理判決,這對后來的民主法制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
抗戰開始,一將難求。黃克功寫信給毛澤東請求赦免,毛澤東沒有使用特赦權。王興東認為,共產黨有鐵的法律,堅持民主法制,不搞官貴民賤,法律面前官民平等,贏得天下是有道理的。
王興東是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創作過《辛亥革命》、《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建國大業》等主旋律影片。他覺得自己發現了一個兼具戲劇沖突和現實意義的好題材,於是2005年寫出了《黃克功案件》的劇本。
王興東先發給了時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楊勝群把關。2005年12月,楊勝群在審閱意見中說,“這件事盡管已成歷史,但今天仍發人深省,對於啟發人民認識從嚴治黨、從嚴治軍的重要性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如明后年推出非常好”。
由於劇本中出現了毛澤東、胡耀邦等領導人的形象,屬於“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劇本必須由省級單位提交給當時的國家廣電總局“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審看后,才決定是否開拍。
“我拿著劇本找了好幾個省市的主管部門,他們都不敢冒頭,說故事很好,但涉及到反特權,又涉及軍隊,尺度不好把握。”由於題材敏感,王興東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合作方。
“沒有雷聲不會有閃電大雨,一切要看氣候,對於這樣的題材,決定劇本命運的是大環境。”王興東說。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