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忙著攤煎餅的兩個留學生老板。(美國《僑報》)
倫敦街邊的中式餐點店鋪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本地顧客。(法國《歐洲時報》/侯清源 攝)
凌晨4點半,馬來西亞霹靂州,“威記”面檔的老板阿威已經開始汆燙面條,准備開張,正如他父親50年前所做的那樣。與此同時,萬裡之外的美國,來自四川的陳小姐走進洛杉磯一家川菜館,點了一份甜燒白,依稀想起童年吃喜宴的時光。而在地球另一端的澳洲阿德萊德,李素萍在自己的中國茶館裡安靜地煮著一壺茶,慢慢品味那一縷來自東方的幽香……
隨著華人的腳步遍及全球,新移民數量不斷增加,中國的食物,家鄉的味道,也隨著華人的遷徙走向世界。從“美式中餐”到煎餅果子,從“筷子麥樂雞”到“是拉差辣椒醬”,這其中有創新也有堅守,在保留那一份記憶中“家鄉味”的同時,中華美食飄香海外,華人獨特的飲食文化不斷與當地的文化融合,形成新的文化。
“藥藥切克鬧,煎餅果子來一套”
新移民帶來地道中國小吃
早餐,豬肉白菜大包子﹔午餐,河南燴面和西安肉夾饃﹔晚餐,煎餅果子和珍珠奶茶。這是在倫敦工作的山東姑娘Tracy一天的飲食。比起她剛來倫敦時早餐隻能啃冷三明治,如今唐人街能買到的包子油條無疑是來自家鄉的慰藉。盡管種類與國內還差很多,也足以撫慰像Tracy這樣從小在中國長大,又在英國工作的新移民的“吃”心。“
早年雖然英國賣中餐的確實不少,但多由老一代移民經營,口味以粵菜為主,更不用說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改造過的中餐,著實不夠“地道”。而隨著中國新移民和留學生人數增加,英國經營地方特色食品的中餐廳也越來越多。這些餐廳在服務新一代移民群體的同時,也推動著英國中餐行業從老一代的粵菜為主向新一代的多元化過渡。
同樣的變化也出現在美國。美國南加州羅蘭岡一家餐廳近日推出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傳統小吃苔條粢飯條,吸引不少上海人前去品嘗。而聖蓋博谷一家川菜館則推出傳統四川地方菜缽缽雞和甜燒白,讓四川老鄉大呼親切。來自四川的陳小姐說,在洛杉磯吃到童年時家鄉喜宴上傳統的菜肴,感覺家就不遠的地方。
別以為美國隻有在洛杉磯、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才有地道的中國小吃,美國小鎮也可窺見中國小吃的身影。美國傳統大學城密歇根蘭辛的中國留學生們最近欣喜地發現,“村裡”有一大波中國小吃來襲。來自廣東的劉同學說,廣東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他本人又特別喜歡吃牛百葉,但是因為美國人不吃內臟,剛來的時候整個密歇根蘭辛都沒有飯店做這道菜。三年過去了,現在“村裡”有至少3家中餐館做這道菜,每周華人超市裡面也會有新鮮牛百葉出售,可以買回家自己做。再如北方特色小吃煎餅果子,以前隻有到像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才能解解饞,現在蘭辛也有,雖然不是特別正宗,但是已經很令人滿足了。還有比如像麻辣香鍋、牛肉面、豆漿油條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中國特色”美食,也漸漸開始出現在這個美國小鎮,讓留學生們徹底擺脫“橙汁雞”、“黑椒牛”這樣的“老美”中餐。
除了餐廳有中國特色食品出售,不甘寂寞的人民群眾還充分發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DIY辣味香腸和麻辣龍蝦在網上出售。美國一華人號稱自己是鹵味專家,日前用580天老湯做了一批麻辣小龍蝦,在微信上限量出售,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