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敢問西望誰比肩(絲路觀察)--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新中國有色工業發祥地,工業基礎、科技實力雄厚—— 

白銀:敢問西望誰比肩(絲路觀察)

本報記者  費偉偉  林治波  田  豐  曹樹林

2014年09月16日05: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圖①:水川濕地公園。
  白銀市委外宣辦供圖

  圖②:白銀市區一瞥。
  圖③:甘肅銀光集團TDI生產線。
  圖④:羊皮筏子漂流。
  白銀市委外宣辦供圖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白銀市

  白銀地處黃河上游、甘肅中部,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北干線上。明洪武年間,官方在此設立辦礦機構“白銀廠”,一時“日出斗金,積銷金城”。白銀因礦得名,因企設市,是全國唯一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是新中國有色工業的發祥地,曾創造了銅產量、產值、利稅連續18年全國第一的輝煌,素有“銅城”之稱。

 

  1956年12月31日下午3時,中國西部,東經104°、北緯36°交叉點,伴隨震天動地一聲爆轟,巨大的火球沖向400多米高空,火球與地面騰起的塵柱連成一體,形成壯觀的蘑菇雲翻滾升騰……

  第二天,西方媒體驚呼:“中國西部爆炸了一顆原子彈!”

  “三十六年游故地,白銀一爆出新天。”在白銀火焰山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一幅署名“朱?基”的題詞格外引人矚目。講解員給我們還原了那段歷史。

  那次西方誤猜的“原子彈爆炸”,就是白銀露天礦山萬噸級大爆破。這“一爆”,鳳凰山、火焰山等7座山峰高度平均降低50米,其對地球的震撼,相當於一次6級以上地震。這次爆破也震撼了現場一位年輕干部,他就是代表國家計委來檢查指導爆破的朱?基。

  199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視察白銀,當他看到戈壁灘上一座大型有色金屬採、選、冶煉聯合企業拔地而起,當年僅幾戶人家的戈壁荒漠已變成一座樓群林立、廠房櫛比的新型工業城市時,更為震撼,欣然題詞。

  又是22年過去。作為新中國有色工業發祥地的白銀,歷經半世紀開採后,還是一片“新天”麼?

  承“上”啟“下”

  資源有限循環無限

  東西長1320米,南北寬600米,深284米,站在這樣的超級大坑邊,你無法不感覺震撼。它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白銀人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見証。

  白銀公司露天礦採場有兩個這樣的超級大坑,經過30多年開採,分別於1984年和1988年閉坑。白銀有色金屬礦床以銅、硫為主,伴生金、銀等貴金屬。1956年大爆破后,白銀創造了銅產量、產值、利稅連續18年全國同行業第一的輝煌業績。“銅城”白銀,譽滿四方。

  這座一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富有”的城市,因礦而企,因企而市,其本在礦,但礦總是越採越少。“決不能走進‘礦竭城衰’的死胡同!”200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典型資源枯竭轉型城市,白銀迎來轉型發展的“春天”。

  資源型城市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於產業結構過度依賴資源開發,經濟外向度不夠,參與全球化、市場化程度不深。白銀公司積極“走出去”,在國內外整合並購優質礦山資源,與首鋼合作在秘魯實施多金屬年產3萬噸的選礦項目已開工建設﹔控股收購南非第一黃金公司,建成年產黃金50噸的黃金優勢企業。

  “白銀依托本地有色金屬資源時最高年產量20多萬噸,現在年產能力達60多萬噸,而僅用本地資源5萬噸,主要是利用外面的資源。”白銀市市長汪海洲告訴記者,“企業走出去,資源引進來,產品再銷出去,白銀已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8月1日,甘肅銀光聚銀化工有限公司大門口,幾位工人正在更新“銀光集團TDI循環經濟產業鏈示意圖”。

  “圖又變了,因為又有新項目投產了。”公司高級工程師陳新武指著示意圖向記者解釋。圍繞10萬噸TDI項目,上游引進北方三泰公司配套生產氯氣、氫氣、燒鹼,引進劉化集團配套生產硝酸、合成氨、一氧化碳,引進陽明化工配套生產催化劑﹔下游配套12萬噸PVC項目消化副產品鹽酸,引進東方鈦業等企業對電石渣、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我們的上下游配套產品、中間產品、副產品均做到了‘吃光榨盡’。”陳新武說。

  做好產業延伸文章,承“上”啟“下”,打通、完善產業鏈,白銀又開出一片“新天”。

  目前,白銀依托白銀公司、稀土公司、銀光公司、靖煤公司等骨干企業,打造的有色金屬及稀土新材料、化工、能源及先進高載能3個千億元循環經濟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全市初步形成以有色、化工、能源、裝備制造、陶瓷建材等為主體的多元產業格局。

  出“城”入“園”

  創新驅動后勁十足

  白銀中科宇能科技公司的名字在我國風電界堪稱“如雷貫耳”,因為它是國內風電葉片制造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離中科宇能公司大門還有百來米,便遠遠看到門口擺放著一個大大的風電葉片。走進公司院內,場面更為壯觀,單個長度四五十米的風電葉片一排排直擺到辦公樓下。

  “這麼多產品放著,是不是銷路不大好啊?”面對記者的疑惑,總經理王冬雪呵呵笑,“我們現在是供不應求,訂單已接到今年春節啦,8條生產線全滿負荷。這批是銷新疆的,很快就有物流公司來拉,你晚來幾天就看不到成品了。”

  2008年公司一成立就來白銀的許秀強,從一名技術員晉升到副總,帶記者參觀生產流程如數家珍,“隻有掌握核心技術,企業才有競爭力。”他感慨地說。

  離開中科宇能,車行10來分鐘,是另一個“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中國科學院白銀超導變電站。“這是世界上首座也是唯一的配電級超導變電站,美國、荷蘭等國外很多專家都來考察過。”工作人員驕傲地說。

  “一個國內唯一,一個世界唯一,它們有個共同處,就是都坐落在白銀高新區。”白銀高新區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張多甲很自豪。2001年,白銀市與中科院高技術局合作建設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白銀高新區由此起步,2010年升級為國家高新區,現已入駐企業269家,平台作用和集聚效應越來越顯著。

  白銀把園區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平台和主戰場,堅持出“城”入“園”,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企業向園區集結。目前,以高新區為龍頭,包括銀東、銀西、劉川、平川、會寧、正路工業園,總面積340平方公裡的“一區六園”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中信、中鋁、中材、統一、正大等知名企業相繼落戶。白銀市已建成專業科研機構8家,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5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1個,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12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8家,科技型企業75家。

  “蘭州老城、蘭州新區和白銀恰好構成一個三角,這樣的區位優勢,使白銀還可充分利用蘭州豐富的科教資源,增強企業科技支撐能力。同時,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與蘭州錯位競爭。”汪海洲說。

  巧“加”善“減”

  天藍水清宜居宜業

  在蘭州聽說,蘭州人到白銀開會辦事,晚上不管多晚都回蘭州。其中固然有兩地挨得近、相距不足百公裡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白銀污染嚴重。想想也是,畢竟是座著名工業城市。

  然而,車入白銀,兩旁綠蔭匝地,天空白雲朵朵。說起聽來的“段子”,白銀人笑了,“那是好多年前了”。統計顯示,2013年,白銀城區空氣優良天數334天,比“十五”末增加157天。

  “白銀喚回白雲”,訣竅便是巧“加”善“減”——增加造林綠化,加大節能減排。

  2005年,白銀公司銅冶煉污染治理工程啟動,揭開城市轉型序幕。白銀先后投入資金20多億元,完成治理項目80多項。近年來,白銀每年人工造林3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每年淨增1個百分點。今年,白銀還將實施和中信集團共建總規劃面積100萬畝的中信碳匯林基地項目。

  正值盛夏,很多市民選擇到銀光集團轄區打球、散步,因為“這裡溫度能降好幾度”。市民的口碑,是對“將綠化當事業來做”的銀光集團的最好肯定。在戈壁灘建廠60年,銀光集團給白銀本部13平方公裡的廠區、生活區披上了7000多畝“綠裝”,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

  不僅是綠化,銀光集團還建設雨水集流系統,建成總容量8萬噸的污水庫3座,節約70%綠化用水。

  不只是銀光集團。白銀公司建成銅冶煉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為標志的系列循環經濟項目,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22個百分點﹔靖煤公司實施低濃度瓦斯發電項目,建成西北首家裝機1.13萬千瓦發電機組﹔賽諾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玉米秸稈提煉生物?,生產的酒精?、啤酒?銷量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位……

  2011—2013年,白銀市能耗增長年均8.7%,經濟增長卻達14%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降幅保持8.5%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7.6%,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73%。

  天藍、水淨、地綠、林茂,今日白銀,是工業名城,更是生態宜居城。

  眼下,白銀還在大做另一項“加法”,就是發掘古絲路文化,增加城市文化底蘊。白銀市副市長陳其銀拿來厚厚一本近百萬字的《“開拓與守護:絲綢之路上的白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是今年7月的一項文化成果。

  粗粗一覽,令人對這片古老土地的悠久歷史與文化肅然起敬。白銀地處古絲綢之路北線,是過黃河天險到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當年黃河邊有五大渡口,索橋渡、虎豹口、烏蘭津、?陰口,4個在白銀境內。特別是?陰城,漢朝張騫、東晉法顯、唐朝玄奘等都曾駐足。上世紀90年代,白銀靖遠縣出土了一件國寶級文物——東羅馬時期的鎏金銀盤,它既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通的見証,也是當年白銀在古絲路上重要地位的最好說明。

  “四大渡口奠定了白銀古絲路上重要節點地位﹔在今天的新絲路經濟帶上,以我們的工業基礎、科技實力,你向西放眼望,找不出一個可以和白銀比肩的城市!”汪海洲信心滿滿。

  當年“一爆出新天”,而今蓄勢待高飛。倘若朱總理重訪白銀,一定會再度欣然命筆吧?

  

  版式設計:宋嵩  

  人民網共享絲綢之路專題鏈接: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8215/373565/386893/index.html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16日 13 版)

 

(責編:袁勃、王吉全)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