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5日03: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 |
制圖:蔡華偉 |
京津冀,當下備受關注的一片熱土。
大戰略,正破題。
自今年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以來,中央部委密集調研、謀劃藍圖,兩市一省加快對接、推進協同,市場力量敏銳出擊、主動作為。
“繼續研究、明確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進”,中央指明工作路徑,思路方案日漸明晰,頂層設計緊鑼密鼓。但是,興奮的媒體、靈敏的市場,有時也顯現出“聽風就是雨”的過度敏感。
一則“河北保定被選為首都政治副中心”的報道,引發保定房價和証券市場保定概念股應聲而漲。喧囂散去,所謂“政治副中心”子虛烏有。河北省領導說得很明白:河北很多城市都能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但省委、省政府和相關市、縣都沒有提過“首都政治副中心”的概念。
數十萬人在京工作,住在河北燕郊,何時擁有便捷的通勤交通?一些媒體的心情似乎比燕郊人更急迫,相互矛盾的消息反復出現:“北京地鐵線將修往河北”“獨家:北京政府部門否認地鐵修往河北”……一些“新聞猛料”,往往只是道聽途說。
還有,“北京300多家污染企業將遷往冀中南”的報道,動物園批發市場搬遷,引發北京“污染外移”“甩包袱”爭論。
關於行政區劃的消息,總是最能吸引眼球。有學者大膽建議“撤掉天津的直轄市建制,在京津冀三地建立直隸省”,又是引來熱炒……
種種或令人興奮,或引發熱議的傳言,在記者兩個多月的採訪中,被証明多為捕風捉影。有識者說,如果沉迷於對所謂“京津冀熱點”的追逐,將忽視協同發展的長期性、艱巨性。
莫為浮雲遮望眼!隻有超越表面膚淺的亂象,才能梳理、厘清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
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京津冀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一起做”,三地領導共識堅決,“一定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但區域內部差異顯著、差距巨大也是事實,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行走京津冀,干部群眾所思所盼,各地所謀所動,集中表現為以下問題——
如何既種好又跳出一畝三分地?
如何既加強頂層設計又鼓勵基層探索?
如何同時用好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
如何算眼前小賬、發展大賬、未來總賬?
如何既對內聚合又對外開放?
如何既扎實推進又善於重點突破?
如何讓綠色財富的創造者成為受益者?
如何打造創新高地並取代政策窪地?
如何使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同步?
這其中,既有對發展目標的價值判斷,也有對發展路徑的探索認識﹔既有關於協同、聯動的理念探尋,也有操作層面的方法比較﹔既有同一國情背景下的普遍性難題,也有基於京津冀的區域性困惑﹔既有早已顯現、急需破局的突出問題,也有深化改革必將遭遇的深層次矛盾。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是方法的先導!對這些難題,嚴肅理性地思考,創新探索地實踐,才能讓共識更堅定、路徑更清晰。
獨行隻能走快,眾行才能走遠。隻要增強推進協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體制機制的勇氣,京津冀定能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發展新路!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5日 01 版)
相關報道:
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