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延安,青春的夢想與回憶
——《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筆談
青春早逝 鄉土情深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厲以寧
《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由延安市委《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編委會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已出兩卷:第一卷《苦樂年華:我的知青歲月》,第二卷《黃土蘊情:我的精神家園》。當我收到樣書后,很快就讀了一遍。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當大批北京知青奔赴延安插隊的時候,1969年北京大學教職員工一千多人乘火車南下,到江西南昌縣鄱陽湖邊的鯉魚洲,在茫茫一片的湖畔荒土上開始了開荒種地的生活。我們在那裡整整勞動了兩年,早稻收割完畢,立即搶收晚稻,晚稻剛收割完畢,又開始了修筑大壩,建設公路,挖渠引水,准備春耕。對於當時赴延安,赴北大荒,赴雲南、四川、甘肅、寧夏等地下鄉插隊的知青的艱苦勞動,我是完全能體會的。到江西鯉魚洲勞動時,我39歲,大學畢業已經14年了,但在農場勞動分配農活過程中,我們這些四十歲左右的教師仍被當作青壯勞動力對待。這段日子至今未能忘卻。
隔了兩年,我們回到北京。知青下鄉繼續未了。我的女兒北大附中畢業后,分配到北京昌平區馬池口公社西坨大隊插隊勞動。我的侄女,有的到北京南口插隊,有的到北京溫泉插隊。她們全都有過這段經歷。
“知青”作為一種特殊年代的特殊身份,早已進入歷史檔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為一場席卷全國的運動,也早已落下帷幕。但“知青”作為那一代人共有的一種稱呼,卻反映了共和國所走過的艱難歷程。據統計,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從北京來到延安插隊的知青就有28000多人,年齡小的才十五六歲,年齡大的也不過二十歲左右。如果從全國范圍來考慮,大概有1700多萬名“知青”。他們下鄉插隊或進入各個生產建設兵團時,都記住了一句話:“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句話后來被概括為八個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曾經激勵過無數青年報效祖國的宏願與夢想。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人走到全國各地的農村中去?這不可能是自發的行動,而隻能看成是一種政策的安排。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