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交通先行 不能獨行(記者筆記)

2014年08月12日05: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北京地鐵6號線離燕郊就差3公裡,這3公裡還要盼多少年?”

  “河北與京津之間還有18條斷頭路,幾時才能打通?”

  採訪中,北京周邊干部群眾的期盼、呼吁甚至抱怨不絕於耳。

  在北京市交通委,工作人員給記者分析“北京地鐵早高峰擁擠度圖”:6號線青年路到呼家樓、八通線管庄到國貿滿載率都在100%以上﹔有的路段甚至超過120%,赫然兩筆黑色。

  在兩線已嚴重超載的情況下,這3公裡一通,意味著對燕郊這座“睡城”幾十萬上班族打開“閘口”,結果會是什麼呢?

  是通,也是更不通。特別在高峰期,兩條地鐵極可能全線癱瘓,到那時,通,就意味著“痛”。

  因此,交通之“通”千頭萬緒,遠不是延幾公裡地鐵、接些許斷頭路那麼簡單。

  經濟規律告訴我們,當功能、產業、崗位都扎堆在城市中心時,周邊的交通,尤其是毛細血管或者次級干路的交通越發達、通行越便捷,人就越往中心集聚,不但起不到疏解效果,反而加劇虹吸效應。這就是多年來北京地鐵一條條建成通車,公路一環環往外擴,結果反而越來越堵的症結。

  誠然,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要先行,但決不能就“交通”論“交通”。期望“一通百通”,實踐証明“行不通”。先行不是獨行,交通的一體化,必須與產業、城鎮、人口、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各個領域的一體化一道,才能破解目前區域發展中的困局。否則,路出來了,產業不出來,等於把首都的“大餅”繼續往河北攤。

  因此,協同發展,絕不僅是京津冀行政區域之間的協同,更是交通、產業、城建等各個領域之間的協同,統籌考慮,通盤規劃,整體推進,才能通過交通的先導性作用,把京津冀導入協同、健康發展的軌道。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12日 12 版)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