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各級黨政機關應該如何深入開展,改進黨風政風?各級黨員干部應該如何學習領會,務求實效?
“河北省委常委寫檢查稿,越寫越出汗幾次想流淚”、“習近平5年3次赴蘭考,掀起學習焦裕祿熱潮”、“蘭考民主生活會辣味十足、刺刀見紅”……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對口聯系省份的民主生活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窗口,然而這只是習近平群眾路線思想中的一個縮影。
記者翻閱《之江新語》發現,除了“辣味十足”、“刺刀見紅”的民主生活會,習近平對於如何處理黨群、干群關系,走好群眾路線還有著更為豐富的論述,而黨員干部端正崗位觀,善於以群眾為師,善謀事、謀成事等內容,更是其屢加強調的關鍵詞。
觀念篇·端正崗位觀 珍惜在位時
“一個黨員,如果與群眾距離遠了,就與黨拉開了距離﹔心中沒有群眾,就不配再做共產黨員。”
“黨員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領導干部的主人,這個關系任何時候都不容顛倒。如果不把人民群眾當主人,不願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當一名領導干部。”
……
這是《之江新語》中關於如何搞好群眾關系的部分論述。記者統計發現,《之江新語》中專門論述黨群關系至少有15篇,而對於黨員干部樹立怎樣的世界觀,至少有7篇,核心內容是,“官員應該正確對待崗位”、“官員的基本素質”以及“什麼是衡量一名合格干部的底線”。
他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不愧於民》篇中強調黨員干部應該把心思放在如何為民謀福利方面,不能隻盯著個人升遷和利益,這是黨員干部的基本崗位觀。他說,有的干部辭職下海了,還“無車彈鋏怨馮驩”,抱怨組織上給他的平台不夠大。多大的平台才夠呢?平心而論,一個干部當到了縣裡主要領導,就不能說是大材小用、“英雄無用武之地”了。“莫道昆明池水淺”,一個干部,無論處在什麼崗位,隻要心系群眾,都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當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於民。
他在《珍惜在位時》篇中做了相似的表述。他說,權力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副擔子,意味著領導責任,它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恪盡職守。
對於一名的黨員干部的基本素質,習近平強調要善於以群眾為師。在《辦法就在群眾中》篇中,習近平說,在困難面前是束手無策、畏縮不前,還是克難攻堅、奮力前行?作為領導干部理所應當選擇后者,應該千方百計採取切實可行的好措施、好辦法、努力解決困難。好措施、好辦法哪裡來?答案是從群眾中來。要解決矛盾和問題,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以群眾為師,深入調查研究。
見賢思齊,好的干部以先進黨員干部為榜樣。“要做到情為民所系,就要以黨的先進人物為榜樣,培養和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學習和樹立五種崇高的情感。要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情懷感:“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習近平在《樹立五種崇高情感》篇中說。聯想到最近的焦裕祿等典型人物教育,這裡似乎早就埋下了伏筆。
習近平還闡明了一名干部是否合格的底線——他用兩個“不配”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且措辭相當嚴厲。他在《主仆關系不能顛倒》篇中說:“一個黨員,如果與群眾距離遠了,就與黨拉開了距離﹔心中沒有群眾,就不配再做共產黨員。” 他在《主仆關系不能顛倒》篇中說:“如果不把人民群眾當主人,不願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當一名領導干部。”強調黨員干部首先要躬親做人民的“仆人”,其次,要心裡有群眾,樂於接觸群眾,否則就是不合格。
做事篇·善謀事、謀成事
好的領導干部應該是一個與群眾溝通的“能手”。
習近平認為,這看似小事,實則是本領高低的問題、群眾情感的問題。習近平在《善於同群眾說話》篇中說:“有少數干部不會痛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於失語狀態。其實,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群眾,或是目中無人,對群眾缺乏感情﹔或是身無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蘊﹔或是手腳不干淨、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氣。”
搞好黨群關系,又不僅僅需要黨員干部善於溝通。
習近平認為,一個好的干部更重要的是要能辦事。他在《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篇中強調“謀事”能力。他說:領導干部要想真正在群眾心目中留下一點“影”、留下一點“聲”、留下一點印象,就要精心謀事、潛心干事,努力為人民群眾多作貢獻,而絕不能靠作秀、取寵、討巧,博取一些廉價的掌聲。
他在《為民辦實事旨在為民》篇中強調要“辦實事”。習近平說,現實中確實有一些干部,為民辦實事的工作熱情很高,但所辦的事倒不一定是群眾最需要、最歡迎、最能得實惠的。領導干部一年忙到頭,根本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完善和落實為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就是忙到了點子上。
善謀事,更要謀成事。他在《為民干實事重在辦事》篇中說:要為民辦事,先要想辦事,還要能辦事、辦成事。
群眾評價黨員干部的直接標准是干事。習近平認為,黨員領導干部的天職是為人民服務,而為人民服務關鍵通過干事來體現。記者統計《之江新語》發現,在15篇涉及黨群關系的論述中,關於黨員干部應該如何干事的論述就有5篇,遠遠超過其他主題的論述,力度之大,充分凸顯了習近平的重視。
政績篇·群眾利益無小事
官員的政績觀,體現個人傾向和立場,也關系百姓的切身利益。在《之江新語》中,關於黨員干部政績觀的內容也不少。
習近平強調官員要有官德,要合理協調發展和民生:心無百姓莫為官。
群眾利益無小事。習近平在《心無百姓莫為官》、《為民辦實事成於務實》篇中均提到黨員干部如何看待“大事”、“小事”的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對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沒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
習近平強調要能正確的處理“大事”和“小事”。他說,為民辦的這些實事,既體現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惠及全社會的“大事”,也體現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門口的“小事”。“群眾利益無小事”。抓好為民謀利的“小事”必須要像抓“大事”那樣把求真務實的精神貫徹到為民辦事的具體工作之中。
充分重視百姓訴求,重視當面化解矛盾。他在《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篇中以干部“下訪”制度為例說,領導干部在危難險重等關鍵時刻,應該沖在最前列。面對目前大量的群眾信訪問題,領導干部也應該站在最前面,面對面地做好群眾工作。領導下訪制度就是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的有效方法。變群眾上訪到領導下訪,不是信訪工作的唯一形式,也不是越俎代庖,取代基層工作,而是一種思想觀念轉變,一種工作方式的創新,一種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
習近平強調,提倡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密切裡納西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針對社會上一些漠視群眾的作法,習近平在《之江新語》進行批評。習近平以個別縣辯稱財政緊張,漠視困難群眾幫扶工作為例說:“做好幫扶工作,關鍵是各級領導心中要時刻裝著群眾。有的縣每年從省裡拿到財政轉移支付有幾千萬元,卻拿不出幾十萬元的低保金。如果對群眾有感情的話,這些錢是拿得出來的,也是應該拿得出來的。”他指出,是不是在財政上傾斜民生工程也是考量一名黨員干部群眾感情的重要指標。實際上,這也為當前個別黨員干部隻重發展,不重民生的浮躁作風敲響了警鐘。
“在財政支出上,各地一定要突出重點,優先保障農村教師工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民大病統籌、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困難家庭子女就學救助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支出。” 習近平在《把幫扶困難群眾放到更突出的位置》篇中說,言辭十分嚴厲。
延伸閱讀:
【學習有方】跟習近平學當“一把手”:把方向謀全局 不干預具體政務
【學習有方】習近平兩月15次提反恐:突出"底線思維""群防群治"
【學習有方】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赴喀什考察 顯示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