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新語》論述黨群關系部分摘編:
觀念篇
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於民
(二○○三年六月十八日)
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當干部的,不能老是想著自己的升遷。“莫道昆明池水淺”,一個干部,無論處在什麼崗位,隻要心系群眾,都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當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於民。同時,一個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終人民群眾看得清清楚楚,組織上也明白。是“錐子”總會脫穎而出的。
當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決“入黨為什麼,當‘官’做什麼,身后留什麼”的問題,牢記“兩個務必”,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珍惜在位時
(二??四年一月十五日)
一個領導干部,在位的時間是有限的,在一個地方工作的時間更有限。我們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以“隻爭朝夕”的精神,倍加珍惜在位的時間,充分利用這有限的時間,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我們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常思常想“入黨為什麼,當‘官’干什麼,身后留什麼”,視事業如泰山,把崗位看做是為黨的事業奉獻的機會,當作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倍加珍惜在位時,盡職盡責,有所建樹,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辦法就在群眾中
(二○○四年六月二十一日)
在困難面前是束手無策、畏縮不前,還是克難攻堅、奮力前行?作為領導干部理所應當選擇后者,應該千方百計採取切實可行的好措施、好辦法、努力解決困難。好措施、好辦法哪裡來?答案是從群眾中來。
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含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要解決矛盾和問題,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以群眾為師,深入調查研究。
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二○○五年五月九日)
一個黨員,如果與群眾距離遠了,就與黨拉開了距離﹔心中沒有群眾,就不配再做共產黨員。
共產黨員一定要服務群眾並教育群眾,努力做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帶頭人,做為人民群眾信賴、尊敬的貼心人。
一切為民者,則民心向往之
(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一個偏僻的小村庄,因為他們支部書記生病了,一天之內村民自發籌集了數萬元手術費為他治病,村民們說“就是討飯了也要救他”。當地就有一些干部不由地發出了“假如我病倒了,會有多少村民來救我”這樣的感慨!鄭九萬所做的一切都體現在村民的回報上,是老百姓心中的那杆秤稱出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分量。他以實際行動、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豐富內涵。
主仆關系不能顛倒
(二○○七年一月七日)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指出搞特權的危險性。他說:“當前,也還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權,特殊化,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損害黨的威信,如不堅決改正,勢必使我們的干部隊伍發生腐化。”黨員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領導干部的主人,這個關系任何時候都不容顛倒。如果不把人民群眾當主人,不願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當一名領導干部。
方法篇
榜樣
樹立五種崇高情感
(二○○三年七月八日)
要做到情為民所系,就要以黨的先進人物為榜樣,培養和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學習和樹立五種崇高的情感。要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情懷感。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下訪
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
(二○○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領導干部在危難險重等關鍵時刻,應該沖在最前列。面對目前大量的群眾信訪問題,領導干部也應該站在最前面,面對面地做好群眾工作…領導下訪制度就是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的有效方法。
變群眾上訪到領導下訪,不是信訪工作的唯一形式,也不是越俎代庖,取代基層工作,而是一種思想觀念轉變,一種工作方式的創新,一種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
提倡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說話
善於同群眾說話
(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有少數干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於失語狀態。其實,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群眾,或是目中無人,對群眾缺乏感情﹔或是身無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蘊﹔或是手腳不干淨、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氣。
謀事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
(二○○三年七月八日)
領導干部要想真正在群眾心目中留下一點“影”、留下一點“聲”、留下一點印象,就要精心謀事、潛心干事,努力為人民軍多作貢獻,而絕不能靠作秀、取寵、討巧,博取一些廉價的掌聲。
領導干部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黨和人民把我們放在這個崗位上,這是對我們的信任,是賦予我們的責任,是給我們為黨分憂、為國效力、為民盡責的機會。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為官一任,就要盡到造福一方的責任,要時時刻刻為百姓謀,不能為自己個人謀。
“辦事”
心無百姓莫為官
(二○○四年一月五日)
對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沒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
為民辦實事成於務實
(二○○七年一月七日)
這些實事,既然體現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惠及全社會的“大事”,也體現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門口的“小事”。“群眾利益無小事”。抓好為民謀利的“小事”必須要像抓“大事”那樣把求真務實的精神貫徹到為民辦事的具體工作之中。
辦實事
為民辦實事旨在為民
(二○○七年一月五日)
現實中確實有一些干部,為民辦實事的工作熱情很高,但所辦的事倒不一定是群眾最需要、最歡迎、最能得實惠的。當然,這裡有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等關系問題,但也確實存在沒有很好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和正確政績觀的問題。
領導干部一年忙到頭,根本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完善和落實為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就是忙到了點子上,為民辦實事的對象是“民”,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情於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決策、科學安排,落實好為民辦實事項目,做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
辦成事
為民辦實事重在辦事
(二??七年一月六日)
要為民辦實事,先要想辦事,還要能辦事、辦成事。
為民辦實事還要形成良好的氛圍,發動各方面都來關心、支持為民辦實事的工作。要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廣大群眾的作用,使廣大群眾真正成為選擇的主體、利益的主體,有的事還要成為行動的主體 和投入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事可以不是由政府直接來辦,要從擴大就業、應對老齡化、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角度,大力發展生活型服務業, 辦好為群眾服務的組織或企業,為更多的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通過鼓勵和扶持發展社會組織為群眾解憂,實質上也是為黨委、政府分憂。同時,要積極鼓勵引導社 會資金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參與實事項目建設,形成人人參與辦事、人人得到實惠的良好局面。
幫扶
把幫扶困難群眾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二○○三年七月八日)
做好幫扶工作,關鍵是各級領導心中要時刻裝著群眾。有的縣每年從省裡拿到財政轉移支付有幾千萬元,卻拿不出幾十萬元的低保金。如果對群眾有感情的話,這些錢是拿得出來的,也是應該拿得出來的。
在財政支出上,各地一定要突出重點,優先保障農村教師工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民大病統籌、“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困難家庭子女就學救助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支出。
延伸閱讀:
【學習有方】跟習近平學當“一把手”:把方向謀全局 不干預具體政務
【學習有方】習近平兩月15次提反恐:突出"底線思維""群防群治"
【學習有方】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赴喀什考察 顯示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