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9日03: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 |
圖為位於文昌市鋪前鎮木蘭灣海邊郁郁蔥蔥的海防林。幾年前木蘭灣一帶因為採礦,到處是裸露的沙坑。經過生態恢復,海防林帶得以重現生機。 |
海南,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
在公布的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評比中,海口的空氣質量最好。游客恨不得找來瓶子,把清新空氣裝走。
好空氣,深呼吸,得之容易保持難。面對欠發達省情,需要擴投資、上項目、快發展,但生態環境是“生命線”,必須守住。在“兩難”中尋求突破,海南的探索不曾停息。不要污染的GDP,要綠色GDP﹔寧可增速慢一些,也要保護好生態。
海南,正在綠色崛起。
守住青山也過上好日子
■“要讓老百姓從增綠、護綠中獲益”
清明時節,俄賢嶺雲霧繚繞,碧波蕩漾的河水從山腳下緩緩流過。河旁的苗圃泥土芬芳,一株株花梨樹苗在春雨的滋潤下探出綠油油的“腦袋”。
“苗圃一年能賣出100萬株花梨苗,人均年收入上萬元,不比外出打工差。”東方市東河鎮南浪村是海南黃花梨的發源地,村委會主任張永偉說,全村187戶種了20多萬株花梨,家家有座“綠色銀行”。
走進東方市大大小小的黎族村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村道路旁,到處披著花梨的蒼翠。花梨美了鄉村,富了百姓,舊村個個換新顏。
過去,山區百姓砍樹燒山種山蘭稻,大樹砍光了就砍小樹當頂木賣,原本郁郁蔥蔥的大山成了“帽子山”。作為“花梨之鄉”的東方,難覓成材花梨樹的蹤影。
“一車頂木賣不到100元,現在一棵5年樹齡的花梨樹就能賣上萬元。靠山吃山,可山禿了,環境變差了,生活卻沒好起來。”張永偉話裡話外都是后悔和慚愧。
“要讓老百姓從增綠、護綠中獲益。”海南省林業廳副廳長王春東說。2011年海南啟動“綠化寶島大行動”,就是要讓老百姓守住青山過上好日子。3年來,海南投入31.4億元,為5142個村庄無償提供2700多萬株樹苗,農戶可以選種經濟價值高的鄉土樹種,無數像南浪村這樣的特困村靠種樹脫貧。
綠化寶島,政府引導,全民參與,才能匯聚強大動力。
69歲的歸僑鄭文泰是“生態痴”。上世紀90年代,在那個海南房地產發燒的投機年代,鄭文泰變賣了香港、廣東、新加坡等地房產、酒店,攜資來到萬寧興隆,立志復綠5000多畝荒坡。
22年的守望,荒坡變成熱帶植物王國,擁有4000余個鄉土植物品種,佔海南原生態植物種類的50%以上。很多老板瞄上鄭文泰的“寶地”,提出從中劃出一小塊地搞房地產,都被他斷然拒絕。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存的空間。”鄭文泰說。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依舊穿著人字拖、戴著鴨舌帽,領著工人刨土種樹、養花植草。
綠化寶島,不止追求一片森林,還要造就一座花園島。海南規劃在2015年前營造50個森林公園、100個水上公園、100個觀光果園、100個城鎮公園,使全島成為天然大氧吧。如今,文昌的“椰林”、昌江的“木棉”、萬寧的“綠道”、定安的“百裡百村”等都成了響當當的綠色品牌,徜徉其間,宛如在畫中游。
進退並舉建綠色低碳島
■“房地產這座寶庫,總有枯竭的時候”
40多歲的張美鑾,在瓊海潭門開了一家工藝品店。貨架上擺滿硨磲工藝術品,雙龍戲珠、鬆鶴延年、百財、金龍魚,各式造型,琳琅滿目。
“10多年前,我離開了潭門。”張美鑾邊招呼生意邊說,“潭門人祖祖輩輩是漁民。女人不能打魚,縫縫補補不賺錢,干脆出去打工。”
2013年,瓊海市投入1.2億元,美化改造潭門鎮。百年漁港抖落一身積垢,變為洋氣的風情小鎮。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兩旁,立著別致的桅杆式路燈﹔修繕一新的民居牆壁上,挂著船舵、救生圈、船槳、鐵錨、貝殼等“海的符號”……
“如今,慕名而來的游客,每天不下2000人。”張美鑾說,“游客來了,人氣旺了,我也趕緊從外鄉回來了。”潭門的貝類工藝品加工廠由原來10多家增至100多家,新增就業1.1萬人,其中5000多人是原先外出打工的本地人回流就業。
瓊海市委書記符宣朝說,除了對博鰲、潭門、中原等鎮墟實施升級改造外,瓊海還將全市鄉村規劃為一個“農業公園”,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為海南建設“綠色低碳島”提供探索標本。
自2012年5月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正式提出后,“綠色低碳島”就像一個航標,指引海南轉方式、調結構。
“海南經濟最突出的問題是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不強。要‘進退並舉’,在新型業態上進,在現代農業上進,在園區科學發展上進,在海洋經濟上進。與此同時,做好‘退’的文章,改變經濟對房地產業的過分依賴。” 海南省省長蔣定之說。
借助博鰲亞洲論壇,瓊海譜寫“第二樂章”——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去年,先行區獲國務院批准,享有加快醫療器械和藥品進口注冊審批等9條“黃金政策”。一年來,已有4個項目落地,博鰲吹起“健康風”。
熱帶特色現代農業是海南的一張“王牌”,已建成國家冬季瓜菜基地、熱帶水果基地、天然橡膠基地、南繁育制種基地。南繁每年提供商品種子2600萬公斤,全國70%的農作物品種經南繁選育。
“海南有工業嗎?”初到海南的游客經常會問。海南基本形成油氣化工、漿紙及紙制品、食品和熱帶農產品加工等八大產業。海南近年著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澄邁生態軟件園已吸引323家企業入駐﹔三亞動漫產業基地有110余家文化創意及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去年,海南與阿裡巴巴集團簽訂協議,規劃投資50億元,打造全國首個基於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智慧城市。
“房地產這座寶庫,總有枯竭的時候。”海南省發改委副主任朱華友說。針對房地產資源使用較多的問題,海南在對市縣考核中,新增房地產發展指標,包括房地產性價比、房地產業稅收佔地方稅收比重、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商品住房新開工面積佔比等4項子指標,目的是實現“一降一增一保”:逐步降低普通商品房開發比例,增加產權式度假酒店等高端經營性地產的開發建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應力度。
開放改革實現綠色崛起
■“改革需要放權,但不能放下環保責任”
3月21日下午,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辦証台前,廣東游客黃志彬正在面簽。他遞上身份証、申請表,經審核、拍照,領到一張“出入境通行証”。
“異地辦証,3分鐘搞定,兩個字:‘方便’。”黃志彬眉毛一挑,興奮地說。他工作在海南,戶口在廣東。去年,想帶妻子坐郵輪,沒有護照,未能成行。這次,終於如願以償。
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副總經理王萬茂說,三亞毗鄰南海,港口優良、客源豐富,可每逢旺季,郵輪公司就發愁:容納1800人的大船,上座率不足五成,最少隻賣35張票。問題出在哪?游客體驗郵輪,多為臨時起意。三亞至越南,手頭沒護照去不了,回戶籍地辦又來不及,隻好“望洋興嘆”。
去年11月,海南啟動郵輪邊境旅游異地辦証。島外游客拿身份証,可在海口、三亞辦通行証,直接登船。這幾個月,三亞郵輪出游51個航次,出游人數3.63萬余人次,同比上升37%﹔持身份証從三亞登船者同比增加10多倍。
事實証明,市場放活,關鍵是問題導向,高效、快速、充分落實特殊政策。
撬動郵輪游大蛋糕,三亞的確高效。僅就邊檢而言,簡化通關手續,驗放單個旅客,最快隻需6秒。
“低空開放,講究的是‘快速’。”三亞亞龍通用航空公司副總經理高秀妍說。2010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消息傳來,亞龍、美亞兩家公司立刻著手申請,成為三亞直升機游、水上飛機游的先行者。目前,亞龍公司有9條常規航線、12架直升機、2個城市起降點,可“私人定制”空中婚禮、酒店接送機。
離島免稅政策執行近3年,凸顯的是“充分”。三亞免稅店銷售員王寧說:“隨著單次限額從5000元提到8000元,試行‘即購即提、先征后退’,顧客越來越滿意。”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免稅綜合業態——海棠灣免稅國際購物中心將開業迎客。
“實現綠色崛起,最根本的出路在於開放和改革。”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說,必須開放一切可以開放的領域,改革一切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
博鰲亞洲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三亞峰會、中非合作圓桌會議、高爾夫球世界杯賽等成功舉辦﹔洋浦保稅港區、海口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海航走出去,收購法國藍鷹航空48%股權﹔三沙設市,迎接“海上絲綢之路”新機遇。海南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升級。
針對審批環節多、耗時長、效率低等問題,海南去年第七輪清理、下放審批權,“砍”掉53項行政審批事項,下放40項,減幅52.8%。今年,全省行政審批事項將再減1/3以上。
“改革需要放權,但不能放下保護環境的責任。”海南明確全省一盤棋,規劃主體功能區﹔打破行政壁壘,適當提高資源管理集中度﹔嚴格審批填海造地項目、無居民海島使用和近海海域使用﹔嚴控新建高爾夫球場項目﹔設立省環保廳,強化市縣森林公安局垂直管理﹔組建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立全省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
實現綠色崛起,海南樹起新的“指揮棒”——修訂市縣考核指標,增設“轉方式、調結構”、發展質量指標,將逐步取消中部生態核心區市縣的GDP考核,實行領導干部任期環境質量考核、離任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改革不停步,開放不歇腳,海南在路上……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