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縣改區博弈

2014年03月11日10:4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得益於財政上“省管縣”的區劃調整,浙江誕生了一批全國百強縣。然而自去年以來,在做大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浙江經濟的天平最終傾向於改變“強縣弱市”的尷尬局面,“縣改區”成了其發展的新模式。

  浙江之外,“縣改區”潮在江蘇、湖南、廣東、福建等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廣泛出現。一面是中心城區的擴圍,城鄉差距逐漸縮小,塊狀經濟被打破﹔另一面,在財權、事權等系列利益的博弈下,區劃調整導致的利益格局變革,也使得中心城市對縣域的“招安”進展得並不順利。

  從縣改市,到省直管縣,再到縣改區,每一次區劃調整,都是一次利益再分配的過程,同時也是考驗政府智慧的時刻。

浙江縣改區利益考

  繼2013年浙江省紹興縣、上虞市被紹興市“收入囊中”后,杭州市下屬縣級市富陽、臨安縣的改區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正等待審批。

    一系列“縣改區”背后,在縣域財政方面一向擁有“省直管縣”傳統的浙江,這一次或許正將目光從“強縣”轉移到“強市”。

    然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浙江各地“縣改區”的順利與否,與市縣之間的利益較量密切相關。

    怎樣的縣市區劃最符合眼下浙江的長遠利益?成了浙江亟待思考的題中之義。

    中心城區擴圍

    2014年1月初,杭州《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向市民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提出,推進富陽、臨安撤市設區工作,加快融入主城區步伐。

    2月10日,杭州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召開,對市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審議。杭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張鴻銘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進一步理順蕭山、余杭兩區融入主城區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市域行政區劃調整。

    或許是基於“撤市設區”的情況比較復雜,且最終能否推行還要等國務院批復,因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之前意見稿提出的“推進富陽、臨安撤市設區工作”已被刪除,代之以含糊籠統的“推進市域行政區劃調整”,但這並沒有影響富陽向“融入主城區”沖刺。

    在今年杭州市“兩會”期間,作為杭州市人大代表的富陽市市委書記姜軍表示,富陽方面已同意富陽撤市設區的方案,目前,浙江省政府常務會議已經通過並已上報國務院審批。

    據姜軍介紹,去年9月,富陽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審議了《杭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富陽市建立富陽區的情況匯報》,最終表決同意。

    這是富陽方面首次向外界公開“撤市設區”的工作進展。

    “以杭州的角度發展富陽,定位為美麗杭州西郊公園、杭州都市經濟圈副中心。”姜軍表示,在基礎設施、城市規劃方面,富陽也在積極融入杭州,努力實現富陽由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的跨越發展,描繪好“富裕陽光的富春山居圖”。

    2月21日,浙江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汪勇飛向《民生周刊》記者証實了富陽計劃市改區一事。“同時推進的還有臨安,但這項工作非常復雜,最終需要國務院批復。”

    “2014年1月下旬,浙江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專門研究此事。按程序是省政府同意后,報國務院,國務院批復后才能定,但現在究竟到了哪一步,我真不清楚。”汪勇飛表示。

    杭州第一波“撤縣建區”浪潮發生在2001年,蕭山、余杭改區后,杭州市區面積從683平方公裡猛增至3068平方公裡。城市體量突然增大,顯然給城鎮化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王勇飛認為,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看來這些地區發展都很不錯。“真要區劃調整,肯定是原有的區劃影響到了發展,一切為了發展而考慮。”

    嘗到甜頭的杭州,面對富陽、臨安的縣改區,顯然動力十足。

    而浙江范圍內最近一次的重大行政區劃調整,發生在2013年10月,調整對象是原紹興市的紹興縣和縣級市上虞。

    2013年10月,即浙江提出“加快縣域經濟向城市(都市區)經濟轉型”前一個月,《關於調整紹興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得到國務院批復。

    根據國務院批復內容,紹興縣被撤銷,設立紹興市柯橋區,以原紹興縣(不含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的行政區域為柯橋區的行政區域。同時撤銷縣級市上虞市,設立紹興市上虞區,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區域為上虞區的行政區域。原紹興縣的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劃歸紹興市越城區管轄。

    打開原紹興市地圖不難發現,僅有一個越城區的紹興市幾乎被紹興縣包圍,要做大中心城區,重要的一步,顯然是將紹興縣改區。

    縣域經濟“雙刃劍”

    2013年7、8月間,富陽計劃經杭州市政府報給浙江省政府后,由民政廳牽頭開始做調研。據汪勇飛回憶,“我們牽頭組織了發改、財政、建設、環保等十幾個部門到富陽、臨安、杭州市及杭州市其它區,如余杭、蕭山,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歷經近4個月時間,約在去年11月份形成報告並交給了省政府。”

    王勇飛表示,根據前期調研,縣改區對富陽、臨安和杭州都有利。對於杭州來說,城市體量擴大了,可以資源互補、優化產業布局,同時有利於環境保護。而對於富陽和臨安來說,融入杭州大都市圈,老百姓的實惠是顯而易見的。

    在汪勇飛看來,正是基於雙方的互贏,富陽和臨安都很積極。

    富陽方面很早就開始為撤縣(市)建區努力,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一直主動融入杭州。富陽市發展改革局副局長龐洪濤曾坦言,“十一五”期間,富陽已經提出與杭州接軌,實施“融入大都市”戰略。

    2010年10月1日,富陽與杭州之間實現了公交一體化。據當時富陽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稱,這是富陽加快融入杭州大都市的一個戰略舉措。2011年底,富陽開始發放杭州市民卡,可用於醫療、交通和銀行,享受與杭州同城待遇。

    目前,富陽市正准備開建連接之江與城西的紫之隧道,改建與蕭山區無縫對接的春永線工程。杭州市主城區與富陽市之間還將建城際鐵路,即將規劃建設的杭黃高鐵,也將橫貫富陽全境。

    對於富陽如此積極的行為,曾任金華市副市長、現任浙江省政協常委的黃小杭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浙江在中國經濟中基本屬於第一方陣,市場經濟已經到較高水平的時候,要以縣域經濟為基礎,不斷向市域經濟進軍。富陽正是順應了這種發展趨勢。

    以民營企業、塊狀經濟和專業市場為特征的縣域經濟一直是浙江的傳統和優勢。2013年,浙江在全國百強縣中佔據14個席位。黃小杭認為,目前浙江省的縣域經濟已經體現出“雙刃劍”特點,弊端顯現出來。“縣越來越強,縣域的局限性也日益嚴重,發展受限,縣與縣難以合力﹔市越來越弱化,對市域各縣難以協調。”

    黃小杭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根據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調研報告,2010年,包括蕭山、紹興縣、諸暨、慈溪、樂清、上虞在內的13個工業產值超千億元的浙江大縣,與江陰、昆山、張家港、常熟、吳江5個江蘇強縣的總體經濟規模實力相當。

    據此,黃小杭在2011年浙江省政協會議提出的《關於重視市管縣,做強中心城市的建議》,呼吁重視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增強輻射能力,擴大競爭力,提升綜合實力和地位。

    2013年11月28日,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在省委會議報告中指出,要像抓縣域經濟一樣抓好市域經濟的發展。“隨著發展階段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傳統縣城經濟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

    強弱之爭

    想要做大中心城市、做強市域經濟的,不僅僅是杭州市,但在“強市”與“強縣”的選擇上,浙江境內並非所有的縣都如富陽一般積極,也並非都如富陽與杭州那樣兩廂情願。

    發生在紹興的“縣改區”看起來十分平靜,但此前也有一些民眾在網絡上表達了不滿,如上虞有20名老干部聯名上書。

    “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汪勇飛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原有行政規劃嚴重制約了紹興市的發展。浙江11個地級市中,“一城一區”的以前僅有紹興和麗水,紹興改完之后,就隻剩下了麗水。

    撤縣設區后,紹興市區面積達到2800多平方公裡,超過寧波(2400平方公裡),僅次於杭州(3080平方公裡),是溫州(1187平方公裡)的兩倍多,一舉躍為浙江省市區面積第二大的城市。

    從2013年5月7日《紹興日報》的評論員文章不難看出紹興市的願景:“2013年,在中國夢燦爛綻放的映照下,紹興建設大城市的夢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變得如此清晰、如此接近現實。”

    地處浙江省北部的湖州市,也正在醞釀對市內強縣長興進行撤縣建區。與富陽的積極主動和紹興的平靜不同,誰也沒有料到,長興在面對湖州的“招安”時,反應如此激烈。

    2013年5月初,湖州將對長興“撤縣設區”的消息傳出,一石驚起千層浪,始終在謀求撤縣建市的長興,打出了“寧市不區”的口號,兩百多名老干部上書縣委,縣委四套班子集體反對。

    同年5月8日,上千名長興居民聚集在縣政府大樓,現場出現各種形式的標語:“強烈要求撤縣建市,堅決反對撤縣建區”、“太湖望縣不撤,錦繡長興永存”……

    這場風波持續了4天,時隔8個月后,與當初的高調截然不同的是,長興官員如今已經不願談及此事,且諱莫如深。

    “老百姓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必竟影響了和市裡的感情。”長興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如此總結那場風波。“我們現在隻想讓時間沖淡一切,不想再節外生枝。”

    為什麼當時會出現那麼大反彈,長興出租車司機沈師傅向《民生周刊》記者道出了實情:“湖州經濟不怎麼樣,而長興這幾年發展得很好。如果縣改區,長興可能會吃虧。”此前,長興一位官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直言:“說到底就是嫌湖州窮,如果湖州強大了,我們也是願意並入湖州的。”

    針對長興的這場風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浙江除了杭州、寧波、溫州,大都出現過這種情況,比如金華和義烏、紹興與原紹興縣、湖州和長興。這是強縣弱市爭財權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縣域經濟和市域經濟的矛盾。”

    這種博弈對於“弱市”來說更加困難。徐劍鋒看到,中心城市的實力,對於省管縣還是撤縣建區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富陽並入杭州,杭州實力強,有種傍大款的感覺。湖州與長興就不一樣,金華和義烏更是倒過來。”

    長興縣在財政上一直沿用“省管縣”體制,財政收入20%交付省裡,80%留由自用。並入湖州后,長興擔心縣財政負擔會加重,湖州要來“分一杯羹”。

    網上一份流傳甚廣的聯名信中如此寫道:“(撤縣建區)這個決定必將使長興今后經濟社會發展勢頭明顯減弱。”

    資料顯示,2013年長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7.4億元,居湖州三縣兩區首位,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中排名第52位。湖州在浙江省GDP排名第八,處於中下游位置。長興財政人均高於湖州,土地等各方面資源利用豐富。而作為中心城市的湖州,經濟實力則相對較弱。

    長興撤縣建區后會成為半級財政,區域發展的自主權縮小,而機關單位和公職人員的行政級別和待遇卻無半分提高。

    汪勇飛表示,“縣改區”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其實當時只是在征求意見,沒想到影響會這麼大。

    在洶涌的民意面前,湖州決定暫停“撤縣設區”計劃。而真正令長興無法接受縣改區的是,在得知將被“招安”之前,長興一直在積極准備撤縣建市,“心理落差太大”。

    徐劍鋒認為,長興的這種抗拒是短視的,隻看到眼前小利,沒有考慮到雙贏的格局。“在財政上,城市規劃難以落實,塊狀經濟的形成對市域經濟不利。”

    實際上,早在1996年,浙江就將長興和臨安上報中央,要求撤縣建市。后因種種原因,長興惜敗於臨安,錯失良機。

    1997年,盲目撤縣建市逐漸顯現出弊端,民政部緊急叫停,長興的改市願望至此擱淺。一名長興官員遺憾地說:“我們就差最后一步。”

    與長興相比,富陽並入杭州能得到更多的好處。通過杭州的帶動,可以形成催生富陽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隨著醫保、社保、交通等與杭州的接軌,市民生活也更加便利。此外,杭州是副省級城市,其市轄區和代管縣級市在機構級別上有區別,撤市建區后,富陽的官員們級別變動很大。

    黃小杭認為,浙江縣域經濟發展較早,已經到了一定階段。走向市域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浙江發展的大方向。“這兩年,中央和省裡下放了很多行政審批權力,進行‘省管縣’的基礎已經逐步淡化了。相反,必須由市一級來協調的上述大量政府新行為又凸顯出來,亟待強化。”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早(實習)、段欣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