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改區的地方版圖
“為了撤市設區,我們跑了十幾趟北京,積極努力,終於跑成了。”2014年2月19日,在廣州市政協各界別委員代表座談會上,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不無感慨地說。
在縣改市關閘十多年的背景下,縣改區在多地萌動。除浙江和廣東外,江蘇多地早已實現縣改區。作為中部省份湖南,其省會長沙2011年將轄區望城縣改為望城區。與此同時,在真正獲批的名單之外,還有一串長長的排隊名單。
縣改區的“初衷”,是為城市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保障,減少城鄉差距,搞好城鄉統籌,但也不乏有的地級市乘機利用這一政策擴大地盤、增加財政收入,將目光投放到經濟條件好的縣,無視當地實際,強行改區。
縣改區浪潮背后,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
多地“開花”
2月中旬,剛過完元宵節的黃文在湖南老家通過手機無意間看到了一條新聞:廣州從化、增城兩個縣級市撤市改區,改區之后,廣州無縣,直接下轄11個區。
平時看新聞隻看標題的他,把這條幾百字的消息認真看了三遍,並上網確認了新聞來源,“權威媒體發布,應該不會有假。”
黃文在廣州從事建筑行業,在老家過年期間,他一直尋思年后回不回廣州,因為他明顯感覺到,那裡的生意沒以前好做了。
然而,認真看完這條新聞后,黃文決定盡快訂票前往廣州。在他看來,廣州此次撤市改區,將可能給他帶來商機。
2月12日,廣東省政府將《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廣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轉發至廣州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從化市,設立廣州市從化區,以原從化市的行政區域為從化區的行政區域﹔撤銷縣級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增城區,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區域為增城區的行政區域。
上述兩個縣級市改區后,廣州從此無縣。而實施“無縣化”,廣州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湖北武漢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實現了“無縣化”,深圳和廈門這兩個副省級城市由於轄區面積小,也早已實現了“無縣化”。
從化、增城改區后,“新廣州”市轄面積由3843.43平方公裡擴大到7434.4平方公裡,超過了上海。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對此高度評價:“這是廣州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節點。”
參與到這一輪縣改區浪潮中的,還有廣東清遠。資料顯示,清遠建市以來,清新縣的行政體制曾作過兩次調整:1988年清遠撤縣建市時,原清遠縣一分為二,分為清城區和清郊區﹔1992年后,清郊區又撤區建縣,改為清新縣。
2012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調整清遠市部分行政區劃,正式批准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以原清新縣的行政區域為清新區的行政區域。
不惟廣東,2013年2月,江蘇省南京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獲批。根據該方案,溧水縣和高淳縣改區,分別為溧水區和高淳區。
事實上,縣域經濟發達的江蘇,在縣改區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09年,江蘇省通州市改為南通市通州區﹔2010年,同屬於江蘇的銅山縣改為徐州市銅山區。
2011年6月20日,根據國務院批復,湖南省政府發出通知,宣布撤銷望城縣,設立長沙市望城區。望城成為繼芙蓉、雨花、開福、天心、岳麓之后的第六個區。
“望城撤縣設區給省會長沙帶來的最直接變化是城區面積擴大。”時任長沙市民政局黨委副書記的楊文斌說,望城撤縣設區前,長沙城區總面積為954.6平方公裡。望城撤縣設區后,長沙市轄6個城區,總面積1923.6平方公裡,是原城區面積的2倍。
據南方都市報統計,從1997年底至2013年初的15年時間,全國縣(市)改為市轄區的共有158個,其中,縣改區71個,縣級市改區的87個。
縣域擴權沖動
提及縣改區的歷史,就不得不提縣改市與省直管縣。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輪規模浩大的縣改市運動曾經席卷全國。1994年至1996年,全國有95個縣改市和1個新設縣級市,至1996年已有445個縣級市。
對於縣級政府而言,“縣改市”后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城市建設費用﹔在編制上,市比縣可以多設一些機構,各類公職人員也可增加工資補貼或適當調高級別等﹔對於百姓來說,則能換來“市民待遇”,盡管“此市非彼市”。
或許是縣改市浪潮過於洶涌,1997年3月12日,國務院批准最后一個縣改市湖北漢川后,暫停審批縣改市。專家表示,2001年之后,國務院實際上已經停止了縣改市的審批。
此后,省管縣改革發力。從1992年開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蘇、河南、安徽、廣東、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陸續推行了以“強縣擴權”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試點,對經濟發展較快的縣市進行了擴權。
省管縣改革試點過程中,下放給縣的權限越來越大,縣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涌現了諸如義烏、昆山的知名縣級市。與此同時,尷尬在一些地方出現,縣越來越強,其上級地級市相對越來越弱,如長興與湖州、義烏與金華。
伴隨經濟的發展,地級城市擴張的欲望越來越強,縣改區自然成了不二選擇。
一方面,作為一些地區的中心城市,在城鎮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城市擴容﹔另一方面,對於縣來說,縣域經濟本身也需要轉型。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縣域企業做大后,需要縱向延伸自己,更需要人才、高技術和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縣域經濟實際上有種弱化的趨勢,不僅需要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需要走向中心城市發展。”
如長沙市望城縣改為望城區,不僅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而且能有效避免長沙市與望城縣在產業布局、市政建設等方面容易出現的項目雷同、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等問題,消除城鄉分割帶來的弊端。
利弊權衡
對於廣大百姓來說,縣改區意味著享受的公共服務會更好,盡管這些服務短期內難有根本變化。
2001年,杭州市下屬的蕭山市、余杭市撤市設區。十多年后的今天,浙江蕭山、余杭依然沒有完全融入“大杭州”,醫療、公積金、戶口等多個問題至今沒能實現“同城同待遇”。
蕭山、余杭撤市設區時,為了繼續發揮其體制機制優勢,杭州市明確了兩區的行政區劃、財政體制、管理權限不變,各項政策也維持現狀。因此,至今杭州其他六個區被習慣性稱為“主城區”,而蕭山、余杭則劃歸在外。
此外,杭州市發布相關政策時,也往往加上一個括弧——“不包括蕭山、余杭”,盡管撤銷縣級蕭山市后,蕭山區的行政級別高於縣級,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的經濟權限。
不過,在浙江大學區域城市規劃系教授周復多看來,蕭山、余杭未能同城化,是因為如果當時89萬人的余杭區和123萬人的蕭山區全部變成杭州同城化待遇,杭州市可能擔心負擔太重,消化不了。
談及長沙市望城縣改區時,區域經濟專家朱翔在受訪時表示,縣改區之前,望城只是一個農村縣,屬於農村地區﹔縣改區之后,望城由一個縣域經濟單位轉化為城區單位,望城的基礎設施建設、居民的“待遇”也將納入整個長沙城進行通盤考慮。長沙市必將把望城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加大對望城的公共服務力度和水平,提升當地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需要注意的是,改區之前,望城行政中心距長沙主城區不到5公裡,其部分區域實際上已經融入了長沙城區。
例如,東馬社區位於望城與長沙之間,從心理歸屬來說,當地居民更願意成為長沙城市居民,但現實是,改區之前,他們只是地地道道的望城縣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表示,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越來越受發展空間限制,具有對外擴張的客觀要求。“它們必然要突破原有市區的限制對外擴張。特大城市通過區劃的調整、名稱的改變、上下級政府的權力博弈,實現自身的發展,長遠來說利大於弊。”
全國人大代表、常德市市委書記王群也持這一觀點。在按受《民生周刊》記者採訪時他表示,城鎮化的過程應該分兩個方向:一是大城市加城市群,另一方向是中心城市帶城鎮群。“對於大城市來說,縣改區是必然趨勢,比如珠三角的廣州。”
“我們認為,地區是實現城鎮化的主要載體。發展比較快的地級市,離它近一些的縣,可以考慮變成區,為地區的發展留出空隙。”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如此解讀。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