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到的是飛行員駕戰機在空中靈敏行動,卻不知道飛行員巨大的體能消耗
航校的體能鍛煉,就像充電過程,飛行員在這裡恣意汲取能量,使自己像滿油帶彈的戰機一樣活力四射。
“剛開始接觸長跑訓練,不僅要按時跑完路程,中間還要增加變速跑,很多人還沒跑完就吐了。”回憶航校的體能訓練,“金頭盔”袁星看似談笑風生,但有過體能強化訓練經歷的人都知道,跑步跑到吐的滋味並不好受。
從航校畢業后,袁星並沒有降低對自己體能要求的標准。天氣好時堅持每周跑2-3個5公裡,提升耐力﹔天氣不好時以俯臥撐、仰臥起坐、臂力棒、負重深蹲起為主,加強頸腰部肌肉力量,強化抗荷能力﹔定期進行滾輪、旋梯訓練,增強對錯覺的識別能力。“一段時間不鍛煉,就感覺渾身不自在。”袁星已經養成了體能鍛煉的習慣,“我們飛行員對體能訓練都很重視,也正是長時間對身體機能的強化鍛煉,讓我們擁有了完成各種長時間、大強度、高標准的軍事任務所必備的良好體能。”
2012年,該師某團奉命執行高原駐訓任務。“前方‘敵機’一批兩架!”一場在高原上空舉行的對抗演練帷幕剛剛拉開,指揮所便發出敵情通報。肖會東駕機一個急速側轉,如鷹隼扑擊,身體一下子被緊緊地壓在座椅上,此時,由於載荷過大,駕駛杆已經出現了“抖杆”,他全神貫注,穩穩地握住駕駛杆,專注於膠著的空戰:中距快速搜索截獲、搶攻、規避,中轉近之后,近距纏斗更趨激烈……人們看到的是飛行員駕戰機在空中動作靈巧敏捷,卻不知道飛行員在座艙內巨量的體能消耗。正如航空醫學專家所說:“在低海拔地區飛行做3至4個G的載荷,到了高原上空就相當於5至6個G。”
“在內地跑一等轉進上飛機,飛行員一點費力的感覺都沒有,而在高原跑一等轉進心跳得就十分劇烈。”參加了高原駐訓任務的飛行員張有雲對當時的感覺記憶猶新。
“如果不提前積蓄充足的體能,在高原上就會感受到什麼叫有心無力。”師參謀長丁東寧告訴記者,上高原之前,他們專門邀請相關專業人員為任務飛行人員科學詳細制定體能訓練計劃,有針對性地提高抗高載荷對頸椎腰椎損傷的防護能力和頸肌拉力,強化耐氧能力。
一次次體能訓練積蓄的能量,在高原上成了飛行員們保護身體的無形盔甲,讓戰斗力得到全面發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