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75.3%受訪者認為《爸爸去哪兒》大熱  反映年輕父母育兒焦慮

孫震 鄭靜宜 段冰

2014年01月02日14: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75.3%受訪者認為《爸爸去哪兒》大熱 反映年輕父母育兒焦慮

    2013年,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電視劇《小爸爸》、《辣媽正傳》受到觀眾熱捧。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北京益派市場咨詢有限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5983人參與)顯示,84.5%的受訪者看過育兒親子題材的電視節目或劇集。75.3%的受訪者覺得這類題材受青睞,反映了年輕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焦慮。

  焦慮往往是因為過度關注孩子導致家長的過度反應

  在受訪者看來,親子題材節目中包含 “如何協調子女教育與工作關系”(57.2%)、“育兒之道”(56.2%)等因素很有吸引力。還有人是沖著“明星家庭的隱私”(25.9%)和“明星的演技”(23.2)去的,也有人“純為了娛樂”(29.9%)。

  新疆庫爾勒的祁雪晶是位80后准媽媽。自從她懷孕后,發現電視裡、網絡上以及身邊,各種和育兒有關的事物都扑面而來,《小爸爸》、《辣媽正傳》她都很喜歡看。這些劇對她的影響也很大,小到仿照劇中給孩子買衣服,大到學習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等。“從劇中不僅能夠看到年輕父母的新時代精神,還能參照劇中人物來反思自己對於責任感的認識。”

  60后廈門市民謝珍蘭(化名)是被兒子拉著看《爸爸去哪兒》的。起初她以為這是以明星為噱頭的搞笑節目,但節目中真實呈現的父子關系引發了她和兒子的很多討論。“比如,孩子哭的時候是應該抱他哄他,還是把他冷在一邊,讓他適可而止?”在她兒子看來,應該像節目中的某位爸爸那樣“狠心”,盡早鼓勵他獨立和擔當,讓他成為孩子中的主心骨。但在謝女士看來,不能學“狼爸”那一套,“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段以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過程,他們要感受到足夠的關愛才能有心去關心別人”。她承認,年輕父母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家庭,想要陪孩子一起成長,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北京師范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潘月娟看來,育兒類娛樂節目和電視劇熱捧,是市場運作規律的結果。因此,這類節目所能提供大眾的科學育兒知識與經驗非常有限,甚至有可能對大眾產生誤導。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家庭都不同,父母所面對的問題也各有差異。所以,有困惑或焦慮不能從這類節目中尋求答案。

  潘月娟認為,有困惑是普遍和正常的。“年輕父母,即使有養育多名子女經歷的父母,在面對一個孩子的教育時,也會存在內容不一、程度不同的困惑。”例如,小孩的生活照料問題、教育早晚問題,甚至“為什麼不能和小朋友分享玩具”這樣的社會交往問題。焦慮往往是因為過度關注孩子導致家長的習慣性過度反應,背后可能有過於寵溺、期望過高或者是不懂育兒等多方面原因。

  家庭結構不合理是導致年輕父母焦慮的重要原因

  四川攀枝花的馮偉是一個5歲男孩的媽媽。她覺得自己焦慮一是在育兒觀上和長輩出入較大,二是工作和家庭難以平衡,這兩點往往糾纏在一起。“同是年輕父母的朋友圈中,因教育方法和長輩鬧矛盾的情況非常普遍”。她舉例,兩歲孩子的奶奶怕孩子冷就套了好幾件衣服,媳婦覺得不妥就抱過來脫掉,來回了好幾個回合。還有一家,5歲女孩的母親由著孩子心願讓她學了跆拳道,孩子姥爺卻總想送她去學鋼琴。

  “要說對孩子的愛,老人和我們誰也不輸誰,但怎樣對他們更好,卻沒有定論。”馮偉認為,雖然孩子讓老人帶可以讓自己從家庭中抽身專心工作,老人又洗又哄的也很辛苦,應該心懷感激,但我們也希望長輩能盡量理解、尊重年輕父母教育孩子的權利。

  家住新疆烏魯木齊的劉毅(化名)不久前做了爸爸,他坦言孩子降生那一刻雖然高興自己角色的轉變,“但不敢說自己准備好了”。他是獨生子,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親戚朋友的愛護,比較順利。“這讓我習慣性地更多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考慮他人,更談不上犧牲。”所以,即使有了孩子,工作之余他也常和朋友聚會,日常開銷中也很少節制。但他發現,孩子的花費已經成為他家的大頭了,“誰都怕他輸在起跑線上,要兼顧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我們的壓力並不小。”

  潘月娟認為,對於年輕家長來說,要解決這種焦慮,首先應該擺正心態﹔其次要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再次,多與其他家長、長輩交流,獲得一些有益的經驗和策略。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建新認為,8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婚育之后確實面臨巨大壓力。對上有4個老人的贍養義務,對下是孩子的養育責任,加之撫育成本增高、工作競爭壓力增大,時常會感到“應接不暇”。在育兒方式和養育觀念上,隨著社會的發展,代與代之間勢必存在差異——雖然80后家長也會盡心盡力為孩子付出,但是相比他們的父輩,80后更期望能夠平衡個人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這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現在是競爭社會,孩子從小就在競爭環境中成長,對孩子和年輕家長都提出了新要求。”

  在李建新看來,80后現在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家庭結構”的變化有關。我國目前的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為主,從80后一代開始,核心家庭中又以獨生子女家庭居於多數。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橫向兄弟姐妹之間的交流和支持,當走向社會時,也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不善與工作成員之間的互動、關愛,抗壓能力弱。在傳統家庭結構中,眾多的兄弟姐妹可以分擔角色、家庭責任以及來自父母的期待,減少家庭角色的壓力,不會出現分身無術的情況,這樣一來還可以緩解職場的緊張情緒。

  調查顯示,69.0%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年輕父母的焦慮集中於“育兒觀念和老一輩有沖突”,緊隨其后的是“希望孩子快樂,但敵不過競爭壓力”(63.8%)。此外還有“工作繁忙,難以顧全子女教育”(54.9%)和“生活成本提高,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52.2%)。

  有責任感、傾聽孩子和多陪孩子才能當好父母

  對於在大連某銀行工作的閆舒來說,對孩子最大的虧欠是時間。“總不能不養家吧,但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回家看到女兒。”她聽說有的同事把孩子送到了有監控、可以即時“直播”孩子動態的幼兒園,她也准備轉學。“如果我能見証她成長的每一步,將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電視節目裡,那些孩子的每個瞬間都讓人難忘。”

  閆舒覺得育兒問題還是應該求教專業書籍和網站。“電視可以帶來一些感情的思考,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最適合的教育方法隻能是我們自己摸索。”

  馮偉並不想因為有了孩子就變得隱忍,在育兒觀上也盡量開明。和老人一起照顧孩子時,大的方向上,應該充分尊重她作為母親的首要地位,細節上則誰合理就聽誰的。“其實孩子是讓整個家庭聯系更為緊密的紐帶,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應該隨之進步。”馮偉從節目中了解到,無論哪種教育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但為此爭吵卻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甚至價值觀念。

  “實際上,家庭結構的變化,會帶來孩子的教育方式、成長環境的改變。”李建新認為,當前家庭結構把子女放在血親和姻親的交叉點上,使得角色難以分身,產生了很多矛盾。單獨可以生二胎的政策放開后,也許能夠避免下一代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李建新進一步指出,由於現在的80后、90后的婚育觀完全發生了變化,即使政策放開,也不會希望生更多孩子。所以,目前生育政策改革力度遠遠不夠,應該放開鼓勵,這樣才有利於降低家庭結構風險,提高家庭發展能力,促進家庭和諧幸福。

  潘月娟認為,年輕人想要當好父母,首先自己要有成人意識和父母意識,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其次,要學會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行為、情感、觀點和想法,尊重孩子的表達和選擇﹔“再次,時間其實是最彌足珍貴的禮物,多陪孩子,多與孩子一起游戲和讀書等,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健康、更輕鬆。”

  年輕人該怎樣當好父母?調查顯示排名前三的是:在育兒過程中總結經驗並與人分享交流(59.9%)、培養為人父母的責任感(59.1%)、多與其他父母交流(58.9%)。其他還有:了解更多育兒知識(51.8%)、年輕父母也要重視精神成長(50.4%)等。

分享到:
(責編:唐芊爾(實習生)、段欣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