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爭論
該不該取消國慶黃金周?
今年,已是連續第十四年,實行“十一”長假制度,但擁堵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從去年開始,高速公路在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景區擁堵的局面,延伸到了高速公路上。
到底要不要取消黃金周,不少專家見仁見智。
正方
帶薪假取代不了黃金周
著名的“反黃派”、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認為,集中擁堵正是黃金周產生的弊端,他主張推行帶薪休假取代黃金周,進行錯峰旅游。
但這一設想,遭到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的異議。劉思敏認為,帶薪休假制度,在短時間內難以完全貫徹落實。
今年2月2日,國務院發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綱要中的發展目標明確表示,“到2020年,職工帶薪休年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實。”
而國家旅游標准委員會委員李庚則認為,即便落實了帶薪休假制度,也仍存“短板”,“黃金周不但能夠實現全家旅游,也是國人為數不多能夠保証休息的權利。即便帶薪休假在短期內能夠實現,一個家庭還要考慮孩子的上學因素,很難實現全家旅游。”
反方
長假損失2000億元
10月6日,經濟學家汪丁丁則在博客撰文中稱,每年長假的損失,保守估測大約折合2000億元。其表示,目前每年兩次長假,假前假后的低效率、心態調整,大約等於每年損失10個完整工作日。長假旅游,主要是年輕人,其中勞動力約兩億人日。全國損失20億人日。據2012年城市人均產值數據,勞動生產率以每天百元計,即2000億元。其建議進一步取消三天以上的法定長假,爭取兩年之后普及彈性休假制度。
對此,劉思敏認為,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一說法完全否認了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概念,“如果這麼算的話,全年法定節假日115天,全國13億人,總共損失多少?”
黃金周在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確發揮著能量。“一個黃金周佔到一年全國旅游收入將近10%。也就是,一個黃金周的收入,相當於平時的五六周的收入。”財經評論員劉戈說。
此外,劉思敏表示,雙休日滿足了勞動者最基本的身體休息需求,而長假旅游滿足了勞動者精神層面的更高需求,是自我發展和自我提高的體現,不能單純地用經濟賬來概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