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衛輝市行政區劃調整,谷駝、張庄、靳灣、虎掌溝這四個國家級貧困村劃歸唐庄鎮。這幾個村,地處太行山區,缺水少電,交通不便,當地群眾吃水難、吃糧難、走路難、看病難、上學難、娶媳婦難。劃歸唐庄鎮的第二天,吳金印就安排人往這幾個村送水,並親自到群眾家中探望。看到山裡群眾的生活境況,吳金印就跟大伙商量:能不能考慮搬下山去,在鎮子附近交通便利、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建個新村?村民們激動地說:“吳書記,您是替俺辦好事哩,俺聽您的!”
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吳金印又帶著社區規劃和住房圖紙,挨家挨戶征求意見、商量建房標准。從2008年開始,吳金印帶領鎮機關干部與群眾一起動手建設四合社區。鎮干部在建房工地上勞動是盡義務,村民出工卻可以拿到工錢,用村民的話說就是“蓋房掙錢,建我家園”。這是一個以別墅為主、功能合理、設施齊全的社區,設計標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落后。鎮裡不僅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社區公共設施建設,而且給每戶建別墅的村民補助2.5萬元。同時,讓困難戶、五保戶和殘疾人免費住進了社區公寓樓。
那天,走在四合社區的感恩路上,71歲的村民王法對記者說:“你看這房子多好,你看這路多光,你看這路燈多亮,真跟做夢一樣……”他說,入住社區那天,村民們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口號:“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吳書記!”
對於城鎮化建設,吳金印想得很深。他覺得,城鎮化絕不僅僅是蓋一些新樓讓大家搬進去這麼簡單,關鍵是要解決好群眾的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為此,唐庄鎮做出規定,凡是因建廠、建社區、建公益事業等佔地人均三分以上(含三分)的戶,鎮政府出資每人每年50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鎮裡還規定,完全沒有土地的農戶,全家享受低保﹔現有土地人均三分以下(含三分)的農戶,60周歲以上的老人和17歲以下的孩子享受低保﹔現有土地人均五分以下(含五分)的農戶,60周歲以上的老人享受低保。同時保証每戶一至三口至少有一人就業,四至六口至少有兩人就業,七口以上至少有三人就業。鎮裡還通過貼息貸款、提供信息服務等多種方式,扶持農村社區居民成立了種植、養殖、運輸等合作社,促進了居民就業,提高了農民收入。
吳金印深知無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多年來他始終把發展工業作為帶領群眾奔富路的重要途徑。上個世紀80年代末,唐庄鎮大力發展“石頭經濟”,辦起了100多家石砟廠、一家上規模的水泥廠和一批石灰窯,使西部山區群眾迅速致富。當發現粉塵污染給周邊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時,吳金印聽從群眾意見,決定關停污染嚴重的石砟廠和石灰窯。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吳金印就跟大家說:“咱發展經濟還不是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如果環境破壞了,就是給個金娃娃也不能抱,咱絕不能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事情!”最終,他們將8家規模較大、環保達標的石頭加工企業遷往深山區,其余的石砟廠、磚窯、石灰窯全部拆除。
10多年來,唐庄鎮先后投資5億多元,在10平方公裡的產業集聚區修筑了五縱五橫10條高標准公路,鋪設供水管網6.5萬米,排水管網6萬米,建設110千伏變電站2座、小型變電站10多座,建設日供水1萬噸的水廠2個、日處理2萬噸污水處理廠一座,西氣東輸的天然氣輻射鎮區各個廠礦和村庄,實現了路、水、電、氣、通訊、綠化、美化等七通一平。同時,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跟蹤服務等方面實行一站式、零障礙、心貼心服務。他們通過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吸引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前來投資建廠。
2010年,為了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百威英博啤酒集團在唐庄投資建廠,吳金印一次一次奔赴該集團總部所在地上海,誠懇地邀請他們到唐庄考察。一連幾天,吳金印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兩眼熬得通紅。百威英博啤酒集團高層被吳金印的真情所打動,在綜合評估各方面條件之后,決定把投資27億元、年產啤酒100萬噸的項目放在唐庄鎮。該集團一位高管說,他們選擇唐庄鎮,除了這裡的環境好、基礎設施完備之外,主要是欽佩吳金印的人品和能力。
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
2011年2月20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團決定要在3月19日舉行唐庄項目奠基儀式。在短短28天內拉80多萬立方米土方、平出600畝大的工地,這是連對方都感到難以完成的任務。吳金印動員全鎮機關干部搬進工棚,展開工程大會戰。幾十輛鏟車、推土機,幾百輛大卡車日夜不停地工作,吳金印一天隻睡兩三個小時。在工程最緊要的幾天裡,他更是徹夜不眠,硬是在規定時間裡完成了任務。該集團老總緊緊握住吳金印的手,說:“這是了不起的‘唐庄速度’,這是你們在百威歷史上創造的奇跡!”
接下來,世界500強北新建材來了,國內500強六和集團來了,國內最大的塑料薄膜項目銀金達開工了。目前,唐庄產業集聚區引進企業30多家,2012年該集聚區內的工業總產值達到33.8億元,財政收入超億元。在三至五年內,這個產業集聚區內的幾家大型企業,產值合計將超過100億元,稅后財政收入將超過10億元。
在溫康社區的馬路邊上,吳金印跟記者一板一眼地描繪著唐庄的“四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環境生態化的前景。他說:“說一千道一萬,誰能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群眾就願意跟著誰。明白了這個理兒,我就想啊,一切為了群眾,是干部的職責,隻要群眾還需要我,我就會一個勁兒地干下去,決不鬆勁兒……”
今年8月28日下午,記者來到唐庄鎮西邊的龍山。這裡原本是一座荒山,如今漫山的魚鱗坑像紛披的龍鱗,整座大山宛若栩栩如生的飛龍,600多萬株樹木已蔚然成林,置身其間,清風徐來,鳥語陣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