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一方金印在民心——記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事跡【6】

2013年09月09日17:01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一方金印在民心——記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事跡

  “群眾是最亮的鏡子”

  1987年11月,吳金印調任唐庄鎮黨委書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鎮裡全體機關干部到輝縣常村鄉燕窩村上一堂特殊的黨課。

  那天,他們大清早出發,前往太行山深處去看望一個人。此人就是鄭永和。鄭永和曾任輝縣縣委書記,后來擔任省部級領導,退休后組織一批老干部成立“老頭隊”,在太行山裡為群眾服務。

  “老領導,”吳金印見到鄭永和,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動地說,“你這是在干啥哩?”

  “房東家的門框壞了,我給他們做個石頭的。”鄭永和憨厚地笑著,手中的錘鏨不停地在石頭上敲打著。

  “鄭書記,你是咋想的?省裡有你的高級住宅你不去住,兒孫一大群,你不去享受天倫之樂,咋就偏偏往這山旮旯裡鑽啊?”吳金印明知故問,他是想讓大伙聽聽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心聲。

  “要說享福啊,我覺著這就是享福。”鄭永和停下手中的活計,望著四周的山,深沉地說,“活了快一輩子,回頭想想,誰對俺最親?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他們對俺親,俺就到他們這兒來。吃飯——干活,干活——吃飯,一點煩惱都沒有。這生活呀,越過越有味兒……”聽著鄭永和質朴的話語,大家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我們為誰當官”這些問題。此時,大伙明白吳金印帶他們到這裡來“開會”的用心了。

  告別鄭永和,他們沒有馬上回到機關,而是把車開到唐庄北部的大司馬村,會議在這裡接著進行。吳金印從社會上流行的享樂風開始講起,講到我們為誰當官的問題,他說:“大道理咱就不講了,黨章上寫得清清楚楚,咱就講一個最起碼的道理吧:我們的工資是從哪裡來的?是人民交的稅收﹔我們吃的飯是從哪裡來的?是農民種的糧食。一句話,人民養活了我們。人民養活我們干啥?為了讓我們替他們辦事。老百姓養牛,牛能為他們犁地﹔老百姓喂雞,雞能為他們下蛋。我們當干部的,花著人民的稅收,吃著農民的糧食,如果不給群眾辦事,那就連牛都不勝,連雞都不如!從前,人們習慣稱我們叫‘父母官’。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人民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人民的兒子、人民的公仆。不要以為老百姓無職無權,免不了咱的職,也提拔不了咱,就不把他們放到眼裡。要知道,干部和群眾是種子和土地的關系,心系群眾苗得土,背離群眾樹斷根,離開群眾就是死路一條!”

  咋樣才能讓干部不脫離群眾?作為黨委書記,吳金印深知僅靠口頭上說說是不行的﹔即使按照要求執行一陣子,也很難持續下去。制度管根本,機制管全局,必須通過制度建設來保証群眾路線的落實。於是,在這次大會上,吳金印和唐庄鎮干部一起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規矩。“四不”,就是身不懶,積極參加勞動﹔嘴不饞,到村進廠不喝酒、不吃請﹔耳不聾,傾聽群眾意見﹔手不長,不拿群眾東西。“四同”即干部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群眾商量。同吃,就是駐村干部不准單獨起伙,一律到群眾家吃派飯,不准喝酒,吃了飯要交錢﹔同住,就是駐村干部不准住村委會,必須住到軍烈屬、五保戶、困難戶家裡﹔同勞動,就是每個干部自備一套勞動工具,每年20個義務工﹔有事同群眾商量,就是村裡制定重大決策前,駐村干部要跟村民商量。

  唐庄鎮黨委還規定,每個鎮干部要交10戶農民朋友,其中必須有三分之二的窮朋友。吳金印解釋說,人在難處盼親人,困難群眾是最需要幫助的,跟他們交朋友最能體現咱們的價值,我們應該多做這樣的事情。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