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環保庭一半在中國 卻乏案可審--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全世界環保庭一半在中國 卻乏案可審

2013年08月14日08: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全世界環保庭一半在中國 卻乏案可審

  在昆明市廣福路上,有一座5層樓高的辦公大樓。大樓的中央挂著國徽,樓前的花壇裡,斜立著一塊黑色大理石門牌,上面寫著: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庭。

  7月底,一個工作日的上午,環保記者馮永峰專程去“拜訪”這座大樓。這位資深環保人評價:“這座環保審判庭的辦公大樓看上去庄嚴氣派,好像很想在環保方面有所作為。”

  事實上,擁有“尊榮”的環保審判庭雖然“看上去很美”,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冷清部門。從2008年底成立至今,將近5年時間裡,這家環保審判庭總共受理的案件還不足100件。相比而言,同在這座樓裡辦公的知識產權庭僅去年受理的案件數量就超過800件,而一個民事庭法官一年就可辦理超過50件案子。

  作為全國最早一批試水專門審判環保案件的法庭,昆明中院環保庭處在這樣尷尬的位置上——自成立以來就被賦予為環保提供司法保障的期待,卻一直面臨“案子少”的現狀。

  這種“成長的煩惱”,並不單落在昆明中院環保庭的頭上。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30家環保審判庭或合議庭,佔據世界環保法庭總量的“半壁江山”。這些環保庭幾乎都碰到相同的難題:環保案件少,“等米下鍋”。

  “如果環保庭辦的不是環保案子,那麼這個機構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自從搬到廣福路上的辦公大樓上班,昆明中院環保庭庭長王向紅覺得,“比以前清淨多了”。去年7月,王向紅從昆明中院刑事二庭調到環保庭當庭長。

  2008年11月,昆明中院環保庭剛挂牌成立時,他們在法院大樓7層刑事二庭旁邊的一間辦公室裡工作。兩年后,環保庭和行政庭、知識產權庭等部門同時搬進了現在的辦公樓。為了彰顯對環保的重視,辦公樓以“環境保護審判庭”命名。

  據了解,這座辦公樓是由雲南城投集團投資建成的大樓,政府向其承租大約5300平米使用面積,作為昆明中院的辦公場所。

  辦公樓一層大廳裡立著一座玻璃牌坊,玻璃上鑲嵌著“環保審判”的圓形標示。標示的中間凸起來,是地球的圖案。一架象征著法律的天平立在“地球”的藍色海洋裡。

  大廳西側,白底灰紋的大理石牆面上,貼著幾行銀白色的鈦合金大字。這幾行字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有關環境保護的條款。

  在這座大樓裡,昆明中院給環保庭配了5間辦公室,還專門安排了一間會議室。

  不過,換了新地址以后,環保庭的門前並沒有熱鬧起來。王向紅坦言,“現在往環保庭跑的老百姓不多。樓上的知識產權庭和隔壁的行政庭,都比我們這兒熱鬧。”

  環保庭的“清淨”,反映在數字上,就是案件數量少。8月11日下午,王向紅瞅著辦公室電腦上的案件統計表,“到目前為止,收到案件22件,結案17件。”她撥弄著鼠標,往下劃拉電子表格,鼠標停在空白處說,“這都8月份了。”

  自從昆明中院設立環保庭以來,考慮到“環保庭的特殊性”,昆明中院一直沒有把環保庭納入辦案數量考核體系中。不過,王向紅還是感覺到壓力,“案子太少,自己臉上也覺得無光”。

  目前,昆明中院環保庭共有6個人,維持著設立之初人員的編制數量。包括王向紅在內,環保庭有4名法官,一整年下來,“一個環保法官的辦案量有10件左右”。

  “案子少,不是昆明中院環保庭一家的情況。有的環保庭在沒環保案子辦的時候,就去辦其他類型的案子了。”王向紅說。

  王向紅和同事曾經去某地市中級法院環保庭交流經驗。當對方提到“一年的辦案量有80多件”,王向紅露出驚訝的表情,緊接著追問:“都是什麼案子?”在了解這家環保法庭的案件多是涉及“相鄰權”的案子之后,王向紅立刻“恍然大悟”。

  王向紅解釋,“相鄰權一般是建房挖溝時,佔用公共通道,或者影響鄰人房屋採光、通風,是傳統的民事案件”。不過,這類案子也打著“擦邊球”,“廣義來說這也涉及環境和資源,說是環保案子,似乎也說得過去”。

  這家法院環保庭的法官也向王向紅透露:“到年底,如果其他庭比較忙,我們也會過去幫忙。”

  “如果環保庭辦的不是環保案子,那麼這個機構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這讓工作將近30年的老法官王向紅很困惑。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