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17時38分,長征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本報記者 雷 聲攝
浩瀚太空,譜寫下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的嶄新篇章。
2013年6月26日8時07分,遨游太空15天的神舟十號飛船,在順利完成我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后,其返回艙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
至此,中國十艘神舟飛船、一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飛行全部取得成功。中國人朝著建設空間站的夢想,又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
如同每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一樣,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組織、實施,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牽動著全國各族人民。
6月11日,就在神舟十號飛船即將升空的時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親切看望執行這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為他們壯行。
情牽神舟,夢圓太空。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太空行走到交會對接,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從天地對話到太空授課……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著黨中央的殷切期望,都響徹著我們國家追求科技進步的時代強音。
黨中央科學決策,引領中華民族筑夢太空
2013年6月11日,承載著中國載人航天新使命的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
親臨現場觀看發射的習近平,在接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參研參試單位代表時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神舟十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第一階段的收官之戰,對鞏固和完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推動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希望大家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精心做好各項后續工作,確保任務取得全面勝利,在實現航天夢的征程中譜寫新的壯麗篇章。
中華民族是最早誕生飛天夢想的民族。新中國的成立,讓人們看到了夢想變為現實的曙光。
上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了探索太空的努力。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區的一片稻田裡,我國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騰空而起。當時,沒有加壓設備,科研人員用自行車的打氣筒把氣壓打上去……
雖然火箭的飛行高度隻有短短8公裡,但中華民族在走出地球的遠征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處,我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天。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華民族從此進入航天時代。
這顆“東方紅”衛星的重量超過蘇、美、法、日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量的總和,實現了毛澤東的願望——“要拋就拋大的”。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雷,中國科技事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4位著名科學家撰寫的《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呈送到鄧小平案頭。
兩天后,鄧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在他親自推動下,中央組織數百位專家對4位科學家的建議進行論証,研究制定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當年10月21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准實施這一計劃綱要。
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這一計劃的出台,對中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
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証,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實施“三步走”戰略……
1992年9月21日,是中國航天的一個歷史性日子。這一天,江澤民在中南海懷仁堂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審議《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制的請示》。
在仔細聽取專家匯報后,江澤民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載人航天是綜合國力的標志,要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地去搞。
本次會議正式批復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証報告,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遠航。
一個民族積蓄多年的能量得以釋放,中國人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創造著世界航天史上的“中國速度”——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升空。短短七八年,中國航天人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4年后,神舟五號搭載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飛天﹔兩年后,神舟六號遨游太空﹔3年后,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行走……
從方案論証、總體規劃,到組成強有力的統一指揮協調機構,從勘測選址、工程建設,到全力保障人力、物力、財力……正是在黨中央直接指揮和推動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實現跨越發展。
“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成功、確保萬無一失。”神舟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不久,胡錦濤就對神舟六號任務提出明確要求。
2005年,胡錦濤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對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計劃進行審議。在世界載人航天事業面臨重大選擇的關鍵時刻,黨中央果斷決策,繼續發展載人航天,進一步按照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步驟,在2016年前后完成空間實驗室建設。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空間站建設立項報告。胡錦濤明確要求,在2020年前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充分發揮效益的空間站。
審時度勢,運籌帷幄。黨中央的一系列決策推動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步步向著既定目標前進,用短短21年時間,一舉跨越了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面向未來,黨中央以長遠的眼光超前謀劃,相繼對新一代航天員選拔、大型運載火箭研制、深空探測等作出部署。
在太空,中國人的腳步將走得更快、更遠……
黨中央深情關懷,激勵中國航天人不畏艱險勇攀高峰
“你們進入太空工作生活已經有13天了,我們大家都很牽挂。你們現在總的情況怎麼樣?身體狀況如何?工作進展如何?”
2013年6月24日,習近平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宮一號執行任務的神舟十號3名航天員親切通話,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代表全國各族人民,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慰問。
“感謝習主席的關懷!我和曉光、亞平的身體狀況都非常好,各項工作按計劃進行。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航天夢想貢獻力量,我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指令長聶海勝回答。
神舟十號飛船發射升空以來,習近平十分關心執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飛船發射之前,他專門指示有關方面,一定要讓航天員在太空吃上粽子,過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端午節。
鼓舞激發斗志,關懷催生力量。
作為一個承載著責任、使命和榮譽的特殊群體,中國航天員隊伍成長發展的每一步,無不凝聚著黨中央的深切關懷。
早在199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組建不久,江澤民就來到航天員中間,深情地對大家說,中華民族將會為你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航天員系統被列為載人航天工程第一系統,始終將確保航天員的安全作為第一准則,8位飛天航天員先后被授予“航天英雄”和“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
艙外航天服不僅決定著出艙活動的成敗,更關系著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在神七任務准備期間,胡錦濤不僅關注著艙外航天服的研制進展,還親筆為我國自行研制的航天服題名——“飛天”。
何止是航天員隊伍,從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那一天起,每一位航天人都能夠親身感受到來自中南海的暖流。
在載人航天工程實施進程中,黨中央始終關注著工程的進展。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聽取工程進展匯報,到研制和發射現場看望科技人員,鼓勵他們瞄准世界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堅持自主創新,奮起直追。
1999年11月24日,江澤民、胡錦濤等興致勃勃地來到北京航天城,詳細了解神舟一號飛船發射試驗情況,仔細觀看了一天前剛剛從內蒙古著陸場運抵這裡的飛船返回艙,親切會見了參加載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設和試驗的部分科技人員。
在成功進行了4次無人飛船發射后,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按計劃在2003年秋天實施。還在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就將這項工作列入這一年的工作要點。正當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進入緊張准備階段,突如其來的非典為准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中央領導同志及時深入到任務一線,親切慰問參試人員,具體解決實際問題,使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排除疫情干擾,以飽滿的熱情和頑強的毅力投入到工作中。
2003年10月14日下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剛閉幕,胡錦濤就趕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連夜聽取載人航天飛行准備工作情況匯報。次日凌晨,他又來到航天員公寓問天閣,為即將出征的航天員楊利偉壯行……
執行出艙活動試驗任務的神舟七號飛船,原定於2007年發射。由於受部分核心部件的進度影響,計劃被迫推遲。中央領導同志得知這一情況,專門囑托工程負責同志:不要搶進度,要將確保質量放在第一位。廣大科技人員奮力攻關,很快攻克了關鍵技術。
每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成功之后,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都褒獎參試人員﹔每逢春節、元宵節等傳統佳節,中央領導同志都親自登門看望航天工作者或邀請他們參加聯誼活動﹔每次召開有關會議,都征求航天老專家的意見﹔國家設立專門的航天人才特殊津貼,鼓勵年輕一代早日成才……
在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許多重要時刻,中央領導同志或親臨發射現場慰問科技人員,或深入科研一線解決實際困難……把來自中南海的關懷和激勵送到廣大航天人心頭。
黨中央的深情關懷,化作了中國航天人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巨大動力,我國航天事業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的跨越式發展之路。
黨中央大力倡導,載人航天精神助推航天事業不斷跨越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2013年6月24日,在與神舟十號3名航天員天地通話時,習近平充滿深情地說。
中國夢牽引航天夢,航天夢助推中國夢。
就在這次通話中,習近平勉勵3名航天員說:“這次載人航天飛行,你們身上體現出了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意志品質,這種寶貴的意志品質對全國人民都是啟示和鼓舞。”
在夢圓九天的壯麗航程中,中國不僅取得了技術上的跨越和進步,而且培育形成以“四個特別”為主要內涵的載人航天精神。
2003年11月7日,在慶祝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胡錦濤指出:“在長期的奮斗中,我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永遠值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學習。”
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向安葬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的聶榮臻元帥和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獻身的英烈敬獻花籃,向共和國的功臣們表示敬意。習近平參觀了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視察了載人航天發射場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勉勵科技工作者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東風精神”,以民族復興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報效祖國和人民。
從2003年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到2013年神舟十號勝利歸來,在十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成功將十名航天員送上太空。支撐起這“十全十美”輝煌戰績的巨大動力,正是黨中央大力培育和倡導的載人航天精神。
載人航天事業跨越發展:
習近平:發展航天事業 建設航天強國 為實現航天夢譜寫新的壯麗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