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統計發現,截至當日共有91家中央部門公布了2012年度決算信息,另有中國僑聯和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兩家單位隻公布了三公信息,而沒有公布整體的決算信息。引人關注的是,除中國僑聯和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外,這91家單位當年的結轉結余資金超過了2027億元,平均每家的結轉結余資金都在22.27億元以上。
國務院參事、中央財大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如果一些部門的結轉結余資金持續數年遞增,就說明這個部門的預算編制不盡科學。他建議可將不合理的結轉結余資金收回中央總預算。
焦點1·結轉結余
氣象局結余同比增近17億
在中央部門年度決算信息公開中,不少部門出現決算支出的巨額結轉結余資金問題。財政部2010年度決算信息顯示,其支出37億元,其中結轉結余資金超13億元﹔2011年度決算中,支出33億元,其中結轉結余資金接近8.4億元﹔2012年度決算信息顯示,支出總計49億元,支出中的結轉結余資金為10.4億元。這些部門支出中的結轉結余資金不僅數額巨大,且佔支出總額的比例也極高。
中國氣象局結轉結余資金連續兩年增加,其2010年度決算支出中的結轉結余資金36.4億元﹔2011年度決算支出中的結轉結余資金超44億元﹔2012年度決算信息支出中的結轉結余資金為60.9億元,同比增加近17億元。
劉桓介紹,結轉結余資金數額巨大,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預算編制不科學而導致的,是不合理的。如很多鐵路、水庫等大型建設項目,不可能1年建成,再加上一些預算周轉金、墊付款等支出必須存在,因此支出結轉結余資金的出現是必然的。
持續增加資金收歸中央預算
劉桓強調,預算單位編制預算時要盡量考慮撥付資金能恰到好處地滿足當年項目建設或使用的資金需求。如某部門結轉結余資金持續數年以逐年遞增的態勢存在,且增加額始終較高,就說明該部門預算編制存在不科學的問題,缺乏一定的合理預見性,編制相對較為粗糙。
對於結轉結余資金,劉桓認為絕不能簡單地加以核銷,這些資金都是國有資產,從原項目中簡單剝離,是國有資產流失。
他建議,對於結轉結余資金持續大額增加的部門,從節約財政資金角度看,應主動降低申報預算的規模,轉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不要讓結轉結余資金的“雪球”越滾越大,也不要給財政繼續制造歷史問題。如有關部門不吸取教訓,國家應該對其進行統一的硬性清理。
焦點2·超預算
決算超預算2200多億元
此次中央部門年度決算信息公開的數據顯示,2012年決算總額9200多億元,超出預算2200多億元。劉桓認為,相關部門如此輕易就能多要到佔總額近四分之一的資金,預算追加太多一方面說明有關部門要錢太容易,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花錢太隨意的問題。
成因預算要錢容易與經濟發展有關
劉桓介紹,目前我國關於預算資金的審查和監督確有一些不夠嚴謹的問題,如各級人大的預算工委其人員數量通常遠少於同級財政預算部門的人數,要全面核查就工作量而言確實無法完全做到。
同時,這種預算要錢太容易,部門花錢又太隨意的問題,也和近十幾年我國經濟發展歷史有關。劉桓認為,支出多的根源正是收入多。較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國經濟始終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財政增長速度,有些年份甚至高達20%以上的財政增速。預算要錢太容易,確實也和我國財政部門手中有錢了有關,不少部門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正是這樣經年累月養成的。
觀點編“影子預算”核減不合理資金
劉桓認為,財政資金不能收上來就必須支出,可考慮普遍設立“預算調節基金”,將一部分財政收入“儲存”起來。對於預算追加問題,人大部門在審議時,絕不能被申報部門牽著鼻子走。
劉桓介紹,一些發達國家的議會針對政府部門編制的詳細預算,會根據其主體內容,編制一份大體內容類似、相對粗略的預算。通過對比,核減政府部門原始預算中不合理的資金要求。這也被稱為“影子預算”編制。我國可以借鑒這類方法。劉桓建議,我國可考慮從人大和財政部門抽調人員單獨成立部門從事此項工作。
焦點3·公車
公車糊涂賬缺乏回應引發新質疑
此輪信息公開中,公車問題引發糊涂賬。國家氣象局2011年決算和2012年決算顯示,其憑空添出1000多輛公車,但未說明原因。財政部等其他十余部門也出現公車數對不上賬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近日隻有財政部作出回復,原因是財政部在2012年新增4家預算單位,其公車統計納入財政部范疇,因此公車總數增加,但這些非新購車輛在購置費裡無法體現,就出現了數據對不上的問題。
不過此事引發了公眾新一輪質疑,為何有關部門隻有一家出面澄清,其他部門為何沒有回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