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誠信“盲點”待消
當前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朝令夕改、公信力下降、官員誠信缺失等問題,政府誠信建設尚存“盲點”
“招商引資時搞‘割肉比賽’,隻要企業能投資,什麼都好商量﹔落地之后玩‘失蹤游戲’,不管之前有什麼承諾,一律先放下再說”。在近期的調研中,一些企業家告訴本刊記者,現在有的地方“隻管招商不管安商”,落戶企業后續服務跟不上,無法盡快投入生產﹔有的地方為招進大企業大集團,將原已承諾給中小企業的土地強行劃走﹔有的甚至把征地補償矛盾甩給企業自行解決。
比這些更讓企業頭疼的,是某些地方政府決策的朝令夕改。一位上市公司老板告訴記者:“地方上‘一屆官員一屆事’。新官上任后,要新做法、新政績、新形象,搞得我們很難適應。政策持續性哪裡去了?嚴肅的政府決策卻因官員個人的想法而更改,政府的誠信在哪裡?”
這些企業家所反映的政府誠信問題,並非極端個案。本刊記者發現,當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朝令夕改、公信力下降、官員誠信缺失等問題。受訪專家表示,政府信用建設是取信於民、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干群關系和推動政府改革的基石之一。清除政府誠信建設“盲點”迫在眉睫。
缺乏“政策安全感”
政府誠信在社會信用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徐曉日認為,政府誠信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公務員個人誠信,二是行政過程中的公務誠信。官員個人誠信的缺失無疑會影響公眾對政府信用的評價,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公務誠信。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存在“人在政存、人去政息”現象,使群眾和投資者缺乏“政策安全感”。天津市委黨校副教授王海峰說,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門誠信意識淡薄,政策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扶助經濟和保障民生方面不能兌現承諾,導致公信力下降。
其次,各級政府及政府部門間信任度降低,造成溝通不暢通、合作機制不健全、信任度較低。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孫濤認為,特別是中央和地方之間權責不統一,政府部門橫向之間難以合作,導致政策制定和執行難以有效銜接。
某些官員誠信缺失也間接損害政府誠信。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吳曉林說,部分公務人員缺乏公權力意識,將自身職責一般化為“謀生計”的工作,這是引發干群關系緊張、滋生腐敗的思想根源。
傷害政府形象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政府誠信缺失的問題由來已久,但其負面影響卻在近年來日益顯性化。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誠信缺失將危害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政府在公共服務治理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誠信缺失,將給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造成比較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誠信缺失導致政府公信力和威信下降。徐曉日表示,公信力下降容易使公眾對政府的政策實施產生質疑甚至抗拒的情緒,加大管理難度。在有的突發事件的處理中,政府的聲音遭受質疑,而“小道消息”廣為傳播,可能造成群眾情緒失控,引發群體性事件。
此外,政府誠信缺失還會損害干群關系。“政府誠信關乎黨和國家的整體形象,易使群眾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造成群眾和公職人員關系緊張。”汪玉凱表示。
受訪專家認為,一些地方政府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公職人員自我道德約束不足。徐曉日認為,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內心原有的道德觀、利益觀發生崩塌,缺乏道德約束和信用意識,因此公職人員失信情況屢有發生。
二是制度管控缺失。吳曉林認為,我國在行政過程中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這既有地方政府懶政的原因,也與“錢事不符、人事不符”等問題密切相關。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翔說:“由於缺乏監督,官員可以不為失信付出代價,這加劇了失信現象。”
強化政府信用迫在眉睫
針對地方政府誠信缺失的現狀和原因,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加強政府信用建設迫在眉睫。
徐曉日認為,一方面,應弘揚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使誠信意識內化為每個公職人員的自覺要求。另一方面,應制定具有威懾力的失信懲罰機制。徐曉日說:“合理的制度設計可以使官員明白,以失信換取短期私利,就會面臨喪失權力地位、經濟利益和人身自由的結局。”
吳曉林指出,加強政府信用建設,還要從制度設計上逐漸落實“錢隨事走,人隨事定”的規定。同時搭建民眾“評政、議政”的平台,完善社會監督。
汪玉凱則建議,要堅持構建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政府信息要公開透明,讓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政府要敢於直面負面信息,及時回饋老百姓對政府的質疑。“政府要做到公平地行使權力,維護好社會秩序,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為老百姓提供優質服務”。汪玉凱認為。
南開大學政治學博士潘同人認為,政府部門的宣傳工作要適應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通過客觀全面的報道,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聲音,使民眾對政府的心理預期和利益要求回歸正常和理性的軌道,在民眾心中逐步樹立起政府的“公共利益代表者”形象。(文/記者翟永冠韋慧)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