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兩部電影,都是票房取得很大成功,但伴隨著極大爭議。
從《富春山居圖》到《小時代》,最近一個月來上映的兩部影片先后引爆了中國電影市場一次次論戰:從超級爛片的內容爭議,到拜金主義的價值觀討論,這兩部影片制造了內容之外的更多話題,不少人也將這兩部片子看做是今年電影市場的標志性事件,尤其是對其既作為創作者,又是營銷方的導演,有了新的角色定義。
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
雖然在微博、豆瓣等影評界惡評如潮、罵戰不斷,然而在上映10天后,由郭敬明自編自導的影片《小時代》的票房依然飆升至4億元,並且正朝著一些院線預估的5億元逼近。
即便如此,對於《小時代》在票房上的成功,許多人並不買賬。影評人周黎明發微博稱:“中國電影突飛猛進,《富春山居圖》創造的超級爛片超級賣座紀錄,不足一個月便將被《小時代》所超越。”不過,在郭敬明和《小時代》的粉絲看來,票房的成功本身就証明了這部影片的“偉大”,而那些說《小時代》不好的人,不過是跟不上時尚潮流的落伍老一代罷了。
拋開這部影片所傳達的價值觀和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導演的技巧不談,有一種關於郭敬明的評價十分有意思——在一些商業評論人士看來,郭敬明至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經理,他成功打造了一部為“90后”年輕人定制的商業電影,甚至還有人將其定位為華語商業電影“內容定制”的一個范本。
對此,郭敬明在影片宣傳中也並不掩飾,而他從劇本到拍攝再到發行,一切事情親力親為,更凸顯著其一切從觀眾出發的敏銳商業思維。
“為什麼很多大導演都有偶爾失手的時候,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觀影群體正從上一代過渡到下一代。2009年的時候觀影的平均年齡是25.7歲,但是到了2013年的時候已經變成21.7歲。21歲,就是一個大學生。如果還用上一代想法拍電影,那會出現問題的,因為越來越多的新觀眾加入了這個市場,但沒有新的類型影片提供給他們。一旦這個時候有一個新的類型、符合年輕人的東西出來的時候,其實市場就會大起來。並不是說他們創造了這個,一直以來房間裡面有一個巨大的空白,一旦有人勇敢地站出來,就會成功。”郭敬明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論壇上為自己編導的《小時代》做出了如此解釋。
內容即營銷
此前,當業內還在為影視產業內容和營銷孰輕孰重爭論不休時,諸如《畫皮2》、《富春山居圖》等多數人眼中的“爛片”先后取得票房的成功令電影從業者更傾向於營銷手段。《小時代》的成功,更是極大沖擊了業內對於本來就已混亂的中國電影市場的認識。
《小時代》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首映之后,新麗傳媒副總裁張文伯以《你的通行証,我的墓志銘》為標題寫下一篇文章,總結作為同行的危機感和《小時代》必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張文伯看來,“內容即營銷”,營銷必須前置,在內容生產過程中與創作同步,互相進入,互相影響,最終實現和諧統一。而《小時代》可以說是對“內容即營銷”的完美實踐,這歸功於郭敬明的多重身份——既是出品人,又是導演和編劇,他有足夠的能力控制整個項目的運營方式及方向。這種“內容即營銷”的強大市場效能具有高度的可復制性,這是它對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最大貢獻。
是否真的是“貢獻”暫時還無法下結論,然而越來越多的影片將營銷擺在了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的位置,原來隻需負責創作的編劇、導演等角色也開始以“項目經理”“產品總監”的身份定位要求自己。
據身兼《富春山居圖》投資方老板和導演於一身的孫健君透露,《富春山居圖》在與3個投資方簽約時,甚至連劇本都還沒有開始寫,然而他卻已經做好了整套的市場運營策劃案。在他看來,既然要把文化當做商品推廣,就要符合商品的特質,以銷定產,遵循市場規則。“有了規劃以后,就要開始講謀略,這對於商業影片的制作十分重要。就《富春山居圖》而言,我的第一身份其實是電影運營人,接下來才是導演。我認為商業電影不能再走劇本先行的老路,應由商業計劃書開始。這個計劃書包括電影定位、推廣方案、融資計劃、回收成本,運營模式。也就是說,這部電影我要給什麼人看、怎麼推廣、怎麼回收成本,都要在電影開拍之前策劃清楚,這樣影片才能在商業運作和票房上取得成功。”
郭敬明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從《小時代》開始我才漸漸地、有意識地往影視方面過渡,書裡有很多寫法,包括分場、人物、格局都是電影電視的格局。”這也就不難理解,有人評價郭敬明的作品為徹頭徹尾的商品。
大數據帶來的大挑戰
從《富春山居圖》到《小時代》可以看出,片方對市場細分和對觀眾直接需求的把握能力正在不斷提升,這也正是這些影片在票房上取得成功的關鍵。正如張文伯所說:“所有獲得消費者認可的產品都是好產品,即使它改變了原有的設計理念、分工模式甚至是生產制度。”這也正是張文伯口中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最大貢獻”,即越來越多的影片以討好觀眾為唯一標准。
在筆者看來,最近關於《富春山居圖》和《小時代》故事內容和傳達價值觀的討論就是在表達這種擔憂:越來越多的影片以討好觀眾、獲取票房為成功的唯一標准,而不是故事內容,不是藝術性。尤其是隨著業內開始更多地討論如何在影視產業使用“大數據”,更加深了這一擔憂:影片越來越迎合市場需求,符合觀眾胃口,但是,誰又能為電影產業的未來負責?
在近期,大數據已經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在業內人士看來,大數據分析正深入到電影的創作環節,這對整個影視創作行業,從劇本選擇,導演、演員的選擇,拍攝和后期制作乃至營銷,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對電影制作方來說,大數據分析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提供對市場的理性預期,用精准的量化數字預測出可能的投資回報率。
不久前盛大文學編劇公司在北京成立時,盛大文學CEO侯小強在演講中表示,編劇公司將依據“大數據”理由,以全新的模式來創作電視劇本。“《紙牌屋》案例對中國同樣具有參考價值,未來我們的影視工業完全有可能走上這條路子。”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官網上公布了今年6月(上旬)全國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公示的通知,《小時代》續集三部曲榜上有名,分別是《小時代:青木時代》、《小時代:鋒銀時代》和《小時代:鳴鑽時代》,3部戲的導演都是郭敬明。雖然《小時代》引發了極大爭議,然而在市場看來,隨著大數據理念的應用,加之郭導對於觀眾需求把握能力的進一步熟練,未來續集將不差投資,更不差票房。
然而,對於國內電影市場來說,這一模式的成功,到底是喜是憂?
(來源:中國文化報)